典藏研究 >>学术研究

教育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7日
手机扫码分享
文章附图

教育_调整大小.jpg

释文:

教育

赖少其

我的书斋叫“木石斋”,起因是由於鲁迅先生的教导。

1935年6月29日我接到鲁迅先生的一封复信,他在信中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需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1988年,邵宇同志送我两块石头,据说是一亿年以前的木头变成的化石。我请雕刻家刻上“木石斋”三字於其上。这就是我斋名的因由。

为什么鲁迅先生在1935年6月会寄给我上述的话呢?

1935年,我写了一篇很短的“小说”,名叫《刨烟工人》,内容是讲我认识的一个工人,後来被反动党局杀害了。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但自己写得不满意,觉得很“悲观”。就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述自己的心情,没有想到他会复信。出乎意外,他不仅复信,还把《刨烟工人》介绍到《良友》小说报刊上发表了,时隔四十年後的1975年,我在北京,参观准备到日本举办的“鲁迅生平展 ”,没想到,我和萧红的“手迹”,也作为鲁迅先生培养青年的事绩陈列在玻璃柜里了。我的欣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而更使我深有感触的是,像我当时不过是一个无名的“小子”,这些稿子竟也被鲁迅先生保存了下来。

1930年,我考入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李桦先生是我们的班主任。由於他的带头,我们同学组织了“现代版画研究会”,我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他几乎全身心投到版画创作中去,他家里就像一个仓库,堆满从佛山买来的“草纸”与印有木刻的“色纸”,恰好这时装饰雕塑家郑可从法国学成归来,他为《现代版画》及其它画集设计了封面,当我们把手印出版的《现代版画》逐期寄给鲁迅先生时,先生十分高兴,不仅写了很多热情的回信,还把《现代版画》介绍到了日本。

我家乡是广东普宁流沙。我十岁左右时,祖父还在世,他原是挑贩,把普宁平原地区的新货挑到陆丰新田贩卖,又把新田的山货挑回普宁平原地区贩卖。到我父亲时代,便在新田这个地方开了一个小店住下来,因此,我小时便经常从流沙到新田,以后我又是陆丰“龙山中学”的学生。大革命时期,彭湃同志领导中国农民运动,我家乡这一带是第一个建立根据地的地方.我当时虽年幼却几乎参加了全过程。我很想把所见所闻写出来,但因文化水平低,写不出来,因此有点“悲观”。鲁迅先生封於像我这样的青年,总是加以鼓励,使我慢慢觉醒过来,认识到悲观是没有用的,只有参加斗争才有出路。我作过《自祭曲》,意思是自我祭奠,让以前的“我”死掉吧。经过鲁迅先生给我的教育,我振作起来了。

鲁迅先生封现代版画在中国的成长,关怀备至。三十年代初期,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複雜,反动势力昌獗,杭州、上海等地的木刻组织已先後被反动党局的特务破坏,人员有的遭杀害,有的受到恐赫,有的被关进监狱。此时,他发现广州我们这一群青年木刻作者,还继续在进行创作活动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作为一个青年木刻家,应提高素描的基础,不要过早暴漏自己“左”的思想。又说:现在木刻已在社会上“立住脚”,就应该防右,不要像话剧初期,因演“文明戏”而变成油滑。这种既防:“左”又防“右”的教训,鲁迅先生是得之於青年的血的教训的。建国以後,我们经常重复鲁迅先生早就告诫我们的不要重犯的错误,现在想起来,是十分沉痛的。现在,又轮到我们封青年说这番话了,希望不再重犯我们的错误。看来,不经过沉痛的教训是颇难改正的。

现在想到为纪念鲁迅先生的110岁生日,而出版这部《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看到鲁迅先生生前收集了那么多的作品,它们的作者又都是一群当时无名的“小子”。这些幼稚的作品,他竟如此珍藏下来,激动之情难以表达。我现在也已是老人了。先生封青年人的栽培、关怀之心,不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1991年6月1日於广州

本又刊登于《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1991年9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程明

网络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