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研究 >>学术研究

鲍加|“一木一石”精神的光采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4日
手机扫码分享
文章附图

逝去的岁月有欢笑,也有苦涩,当你回溯往事时,留下的多是珍贵的记忆。

从踏入艺坛至今四十多年,我得到过许多师长的关怀和教诲,在漫长的艺术生涯道路上,迈出的每个脚印都浸透着他们的深情。他们似乎都有着相似的面孔——学者的深沉、睿智和对艺术探索的执着。留给我印象最深,相处最久的是赖老——著名画家赖少其。


640.webp.jpg

1994年5月16日,广东省举办“庆贺赖少其同志从艺六十周年暨八十寿辰、赖少其与曾菲伉俪金婚系列纪念活动”,鲍加作为安徽省文联代表前往参加活动,鲍加(后左2)、柏龙驹(后右1)等在庆贺晚宴上向赖少其、曾菲夫妇敬酒祝贺。


认识赖少其的朋友,大都熟悉他那清隽而富有儒雅风度的艺术家气质和风采,仰佩他在绘画、书法、诗词创作上卓越造诣,被他那些气势磅礴、金声玉振的书画作品所震撼。但要评论这位艺术大师却是困难的。八十年的漫长生涯,战火中冶炼,囚笼中屹立,政治旋涡中的挣扎,几番磨难,几番浮沉,真可写出一部纪实长篇。       

六十载从艺经历更是体现一位正直艺术家、文艺战线的领导殚精竭虑为党的文艺事业辛勤工作,为创造时代的优秀作品不懈拼搏、探索的史实。这位出色的艺术大师在安徽工作近三十年,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的首任主席,我直接受他的领导,更接受他的培育和指导。三十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尚的人品,为人正直谦和和热情,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不可抑止的创作激情、忘我勤奋、刻苦和对艺术的忠诚。在他身边,我始终感受到伟大的文化巨匠鲁迅先生六十年前对赖少其的教诲,是如此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

“伟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垒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如此……”(鲁迅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致赖少其信简)

赖老六十年来未辜负鲁迅先生的教诲,一直在忘我地为文艺事业做“一木一石”的贡献,他的“一木一石”印钤,不仅印在他的书画作品上,也贯穿在他生命的所有轨迹中,让我谈谈一些片断吧!


640.webp (1).jpg640.webp (2).jpg

鲁迅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致赖少其信简

五十年代末他刚从上海到安徽,即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鉴赏力,抓住安徽新兴版画力量和队伍较强的优势,首次出版《安徽木刻选》,培养和推出一批版画新人,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弘杨安徽传统艺术,亲自主持编选《安徽历代名人画选》,清代画家《梅清山水册页》绢底精印,并尝试以十竹斋笺谱的水印方法,手工拓印出版《十竹斋笺谱选》,以宣纸拓印“明清徽派版画”。他还深入民间,搜集了一批明末清初徽州刻工镌刻的套色简贴,编选出版《套版简贴》。这些都极大地宣扬了安徽省古代和当代艺术。明清新安绘画、徽派版画,徽州的石雕、砖雕……使他着迷,维护和弘扬这些“宝藏”成了他的职责,赖老利用一切场合向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介绍安徽优秀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景观,在这方面他确实作出不可泯灭的贡献。


640.webp (3).jpg

《安徽木刻选》 安徽省文联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


640.webp (4).jpg

《套版简贴》 赖少其编 上海美术出版社1964年2月出版

六十年代初,赖老竭尽全力为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整体设计,具体陈设做了大量工作,他利用这项重大活动,不仅恢复发展了具有特色的安徽工艺美术,如铁画、砖雕、漆器、红木家具等,挖掘和安排了一批出色的工艺美术老艺人,如锻制铁画《迎客松》的储炎庆等,同时还亲自带领一批中青年版画家深入生活,认真借鉴徽派版画的传统,创作出一批气势恢宏,设色典雅,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型版画,幵创了“新徽派”版画的新纪元。我当时参与了具体工作,十分信服他在整体设计中贯穿“既要发扬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古色古香又今色今香”的宗旨。更钦佩他对一些细微的具体工作,如家具、茶具、烟具、花盒、窗帘等风格形式反复设计、推敲、巨细无遗地高度责任感。

640.webp (5).jpg

1979年,赖少其(右6)、曾菲(左3)夫妇与参加第二次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装修的工人们合影。


对于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赖老可谓痴情热爱。他的艺术造诣正是鉴于他的文化品位。他对我们说:“安徽传统艺术是太丰富了,这里是一个宝库,不要身在宝地不识宝啊!”他向我们推荐石涛,渐江、程邃、梅清、查士标和黄宾虹等一代宗师,并身体力行地一遍又一遍地临摩作品,甚至在病榻上也不间断。他曾在《题画渔亭》诗中写道:“兵无武器难称雄,不学传统空唐突。”他重视临摩,更重视写生,他常对画家们说:“生活是源,传统是流,只有从生活中观察传统,才能査其源,明其流。”他从在黄山的写生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中画各种皴法形成之源,称赞“黄山才是真的中国画院!”

640.webp (6).jpg


赖少其山水作品《渔亭》 70×39cm 1980年


640.webp (7).jpg

赖少其书法《题画渔亭》 26.5×53.5cm 1980年

赖老不倦的写生对安徽画家影响很大。至今不少画家仍然记得他一次次负篋登黄山、齐云山、九华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冒着风雪在淮北平原写生,为了观察清晨淮河水的色彩变化而在桥洞里过夜,甚至出访南斯拉夫时,临行的清晨仍忘情的写生,险些误了归程的航班等动人案例。他熟谙传统,重视写生,并十分了解西方现代艺术,注重汲取借鉴现代艺术的有益因素。我在五十年代曾见过他在上海创作的写生,就表现出了法国印象派绘画光色的特征。他曾收藏过一幅以印象派手法创作的法国精美油画《裸女》,长期悬挂在他的居室内,可惜“文革”中被毁了。一九八六年我从法国考察回来,他要我将在卢浮宫拍摄的幻灯片放给他看,对那些旷世名作,他是由衷的称赞。他向往巴黎,终于在一九九二年有机会前去访问,临出国前,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要我给他提供在巴黎的“简介”。他以宽广胸怀兼容并蓄地汲取人类文明创造的财富,又敢于借鉴现代艺术的有益因素,汇于一身,创作出那些个性厚重,风格强烈,简约抽象,形式意味和人情意味并重,振聋发聩的恢宏大作。

640.webp (8).jpg

1992年10月,赖少其在法国凡尔赛宫前留影。


作为一位长期担任党的文艺界领导工作的艺术家,并没有使他松弛紧握的画笔和刻刀。六十年代初,我在他领导下担任省美协的组织工作,行政事务压得我很少作画了,他发觉后告诫我:“如果你不从事艺术实践,就不能体会艺术创 作的甘苦,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组织者的资格。”赖老正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体会到创作的甘苦, 才赢得文艺界的敬重和热爱,使他成为安徽美术家,艺术家的朋友和师长,而不仅仅是一位领导。记得有一次我写信给他,不久他在复信中一开始就诚恳的写道:“你的字写的我都不认识了,看来要练书法,可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学起,不必求写得快写得多,临帖就得临准临像,哪怕每天认认真真的写两行也好,从事艺术切忌浮躁……。”后来,他向我们谈到自己是如何初学王羲之,继而探索篆、隶、楷的渊源,后学“金农漆书”,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的体会。

听赖老谈论艺术是个享受。他知识广博,见解新颖,论断精辟、每次美术家集会或召幵大会,他总是亢奋激越或娓娓动听的谈艺论文,从仰韶文化的古拙到汉唐艺术的雄浑,从唐宋直至明清绘画的演变;他以敬仰的精神,向我们宣扬黄宾虹、林风眠等大师治学之严谨,从艺之虔诚;出访欧洲回来不仅向我们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在西方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也谈论波契列画廊内的精美油画和黑海岸边的动人雕塑……。他恨不得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得全部吿诉人们。

八十年代,赖老刻了一方“来不及了”的印钤,表白自己为艺术事业奋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他更加勤奋地作画,几乎从未看到他休息过,在不长的时间内,为首都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北京、上海、杭州、安徽、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博物馆、迎宾馆、会议厅创作了巨幅山水画40多幅,他还频繁地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是令人赞叹的。


640.webp (9).jpg

1985年,应赵朴初先生邀请,赖少其在地毯上精心创作描绘佛教圣地的丈六大画《九华山》,被文化部定为国家级珍宝,现由全国残疾人协会收藏。


我记得六十年代他向我说过:一部人类的艺术史,像一座华厦那样,是一代又一代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艺术家用毕生的劳动和创造堆砌成的,我们如果能站在前辈的肩上添块砖瓦,就是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一木一石”的精神在赖少其人生的轨迹中,闪烁着炫目的光采。   


注:1.本文原载于《广州日报》1994年5月16日时值赖少其八十大寿。

2.此文收录于鲍加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承印的《回溯从艺七十年》149-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