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交流 >>交流展览

探讨艺术 · 追思缅怀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0日
手机扫码分享

傅爱国书法艺术暨学术展纪实

640.webp.jpg

12月10日,由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巢湖学院师生主办,安徽省收藏家协会、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安徽省雕塑研究院、黄山书画院、雅昌安徽分公司、香榭画廊承办的“弘道养正——傅爱国书法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在赖少其艺术馆举办。

展览简化常规的开幕式环节,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观摩研讨活动,求实避虚,研究和探讨傅爱国教授书画艺术的文化内涵,追思缅怀傅爱国教授为人的高尚品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傅爱国教授生前好友、学生等300余人参加,取得了很好的学术成果。


文情并茂   典范长存

——傅爱国先生与赖少其艺术馆的历史情缘

于在海

 

傅爱国(1957—2015),曾任巢湖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巢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其在世的最后十年与赖少其艺术馆往来密切,结下一段深厚的历史情缘。
2005年12月,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落成之后,傅爱国先生在一次活动中与我相识,之后他主动联系,希望对赖少其多个领域的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时,安徽各界对赖少其艺术的研究尚未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程度,我被傅先生的热忱态度所打动,应邀提供很多资料给他。
傅先生认真研究后,先后撰写了论文《剑胆琴心托豪素,笔底风云是精神——赖少其先生书画艺术释读》并发表在2006年5月份的《书画世界》杂志上;2008年7月,其在《中国书法》上撰文《赖少其的书法艺术观及其书风探微》;2009年1月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赖少其与篆刻艺术》;2010年6月,其在《新安画派论坛》上撰文《同是“画从黄山出——论赖少其、黄宾虹”山水画的黄山情结》;2010年12月,傅先生在“经典回顾与现代思考·中国画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中为体,西为用”——论印象画派对赖少其绘画的影响及其它》的主旨发言。此时,傅先生对赖少其艺术的研究已覆盖并深入山水、花鸟、书法、篆刻等领域。
2012年,傅爱国先生以综上学术成果作为基础,集结著成《安徽,黄山,赖少其——赖少其艺术世界的安徽情结》,申报当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并获成功。可以说,这些学术成果的取得,与其对赖少其艺术深入研究以及与赖少其艺术馆的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馆每年都有赖少其专题展览,傅先生尽量在百忙中从巢湖赶来参观或交流。我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在2007年,我邀请傅先生参加艺术馆举办的“继承传统,艺术创新——暨纪念赖少其诞辰九十二周年学术座谈会”活动,傅先生爽快答应,由于时间匆忙,他在从巢湖来合肥的路上认真拟好发言提纲。特别是在2014年11月,傅先生带病在“墨润江淮——安徽现代书坛赖少其、石克士、司徒越、葛介屏艺术文献展”学术研讨会上,他再次谈及其对赖少其书法艺术的理解。
傅先生英年早逝已五年,如今,赖少其艺术馆有幸于2019年12月10日举办“弘道养正——傅爱国书法艺术暨学术展”,这是对傅先生与赖少其艺术馆历史情缘最好的纪念。缅怀之际,回顾傅爱国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尤其是其对赖少其书法篆刻艺术的精研在国内是领先的;其对赖少其艺术的弘扬是积极而真诚的;其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是虔诚而真挚的。其学识造诣、为人为艺,以大匠示人,自成风范,值得人们铭记。
 
注:作者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傅爱国对赖少其的研究

640.webp (36).jpg640.webp (1).jpg

傅爱国,《剑胆琴心托豪素,笔底风云是精神——赖少其先生书画艺术释读》(《书画世界》,2006年5月)


640.webp (37).jpg640.webp (2).jpg

傅爱国,《赖少其的书法艺术观及其书风探微》(《中国书法》,2008年7月)


640.webp (38).jpg640.webp (3).jpg

傅爱国,《赖少其与篆刻艺术》(《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1月)


傅爱国参加赖少其艺术研究活动

640.webp (4).jpg

2006年6月8日,傅爱国等来艺术馆参观


640.webp (5).jpg

2006年8月25日,傅爱国出席“新徽派山水画特展”研讨会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2006年8月25日,傅爱国出席“新徽派山水画特展”研讨会


640.webp (8).jpg

2007年5月16日,傅爱国出席“继承传统,艺术创新——赖少其诞辰九十二周年座谈会”

640.webp (9).jpg

2012年9月19日,傅爱国在《传承·创新——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藏精品展》艺术研讨会上发言


640.webp (10).jpg

2014年11月,傅爱国带病在“墨润江淮——安徽现代书坛赖少其、石克士、司徒越、葛介屏艺术文献展”学术研讨会上,探讨赖少其书法艺术

一、傅爱国教授简介:

傅爱国,笔名:甫艾,号褒禅山人、半城子。1957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含山县,因病逝于2015年1月。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曾任巢湖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原地级巢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分别受聘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安徽黄宾虹画院副院长。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当选为全国九届人大代表;2002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2003年被评为首届“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三等奖。


二、展览前言


弘 道 养 正

-----写在傅爱国书法学术展前面

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 吴雪


傅爱国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但他对书法的执着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依然影响着我们,特别是他那种和蔼可亲、温暖如春的高尚人品更令人可敬可佩。今天,省书协为爱国先生举办他的书法艺术和学术展览,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一、溯古寻源,守正出新。

傅爱国先生一直坚持从传统中开掘当代新意的书法道路,无论是在他的教学中,还是在他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他都把学习古人放在首位,把临帖贯彻始终。从临帖中梳理中国书法的脉络,寻找书法演进的轨迹,把握书法发展的规律,挖掘当代书法创作的源泉。这既为他的艺术实践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他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厚资源。他比较注重对秦汉书法的临习和传承,在他看来,秦汉书法正是中国书法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石鼓、诏板到汉简、汉隶,那种古朴典雅的书风,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书法的正大气象,这是中国书法的审美基因。为此,他于秦汉用功最深,在汉碑中,他尤其钟情于好大王和石门颂,他把这种大道至简的风格扩展到他的行草之中,使他的行草充满着金石气息,读来别有意趣。他喜用长锋羊毫,提按使转,游刃有余,加上他对墨法的精准把握,经常用水冲墨,追求墨色的丰富变化,从而使他的作品笔墨淋漓,满纸云烟,颇有散老遗韵。他注重当代书法的审美走向,不断汲取当代书坛的一些表现手法,在章法布局上,审美表现上,作了许多新的尝试,力求跟上时代节奏,满足当代审美需求。他在书写之余,经常兴致于山水之间,皴擦点染,散怀寄情。画法本与书法同,他能以书入画,为的是以画入书。这是他书法艺术的独到之处。他认为,书法不仅要“至精微”,更要“思广大”,要“知足知不足,有为弗有为”,追求一种“平中见奇”的艺术风格。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应该达到了他所理想的艺术境界。

二、潜心学术,弘道养正。

傅爱国先生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是齐头并进的。所以,研究他的书法绝不能忽略他的学术成果。一方面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他早年受业于北京大学书法高研班,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使他取得了超出一般书家的理论成果。他在学术上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教育研究;二是皖籍书法暨当代书法研究。他于2008年就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三等奖。在他看来,书法教育不仅要注重书写技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书法史和书法基本理论的讲解。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书法艺术,了解书法发生发展的历程及规律,才可能正确的学习和把握书法技艺。否则,可能培养出来的只是写字匠,而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他把这种理念运用到他的教学当中,培养出了一批技艺双修的学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艺术成果,为书法教育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另一方面,他致力于皖籍书家研究,从而延伸到当代书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他深知安徽是中国书法的重镇,也是书法研究的一块沃土,他几十年没有停止对安徽书家的研究,从邓石如到包仕臣,从林散之、赵朴初到赖少其,从李百忍到安徽中青年书家,他写了上百篇文章。特别是对赖少其的研究,他申报了安徽社科专题,出了专著。他认为,安徽书法是一脉相承的,以老庄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为底蕴,溯古求源,独开新界。邓石如竖起碑学大旗,引领近中国书法近三百年。林散之的草书对当代书法的贡献令人仰目,当代草圣非散老莫属。赵朴初、赖少其在行书和隶书上都独开新境。李百忍、葛介屏、司徒越、刘子善、张良勋等前辈各展风采,中青年迅速崛起,江淮书风薪火相传,方兴未艾。可以说,他既是江淮书风的研究者,更是江淮书风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的过早离世,不能不说是安徽书法的重大损失。他在研究皖籍书家的同时,他还关注当代书坛的发展和走向。他包容对书法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但他更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继往开来,守正出新。这与他的艺术实践是相互促进的。他在对书家艺术研究的同时,更注重从文化和品德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弘扬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启迪后人,弘道养正,勇攀高峰。

三、为人师表,堪称楷模。

傅爱国先生一直耕耘在巢湖学院的讲台上,带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勤而忘归。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挂念的还是学生的研究课题,而唯一没有想的恰恰是他自己。他和同学们朝夕相处,亲如兄弟。我曾到巢湖学院去看过他几次,多数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交流、研讨、打球,高兴时也和同学们喝点老酒。但对待艺术,他非常认真,批评起来,从不讲情面。他带着同学一起搞研究,一起外出写生、游学、考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对待生活,他不太讲究,随遇而安。他的这种为人为师的风范深深烙进了同学们的心里。我遇到他的很多学生都是以傅爱国老师为自豪,此次展览是他的学生发起并提供了很多支持,搜集作品、装裱作品、编印作品集。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师生情深。

傅爱国先生是2001年省书协换届进入主席团的。他在书协工作中经常被大家称为劳动模范。一方面,对待工作他从不讲价钱,任劳任怨,勇挑重担。他担任原巢湖市书协主席,把大家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包括在外地的巢湖书家,他都经常看望,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年巢湖的许多青年书法家现在都成为省里的骨干力量。他担任省教育系统书法高评委,专家组长,为安徽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热心公益事业,赈灾义捐他当仁不让,为民服务他一马当先。另一方面,通过他学术理论上的优势为安徽书法和安徽的书法家做了很多研究和推介工作。安徽文联的文艺志两次编撰他都主动担纲,在所不辞。特别是对安徽的中青年书家,他多数都写过评介文章,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荐。2002年他被评为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这是对傅爱国先生人品艺品最基本也是最真实的评价。他去世五年多,大家还对他念念不忘,就说明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斯人虽去,风范长存。傅爱国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重要的是把他的那种艺术精神和高尚品格留给了我们。在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还要弘扬优良传统,团结奋进。时代在前进,人民在召唤。惟有不懈努力,砥砺前行,我们才能够从改革创新的火热生活中,激发出创作灵感,书写出壮丽的时代篇章。


三、学术研讨会

(一)研讨会场景:

640.webp (11).jpg640.webp (12).jpg640.webp (13).jpg640.webp (14).jpg640.webp (15).jpg


(二)主持人:

640.webp (16).jpg

合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智

(三)主持辞(节选):

大家下午好!在爱国主席去世五周年这样一个时节,我们非常欣慰的来举办这样一次学术纪念展览。这场活动的动意最初是由爱国先生的家属和学生在一起商量筹办,后来我们省书协,合肥市书协主动参与进来,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们这种活动就不办正规的开幕式,我们以座谈会的形式,一方面来追思和缅怀爱国主席为人为艺的水准和高度,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更多的探讨,以便我们后期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在此我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嘉宾:

首先介绍安徽省内的领导和书法界前辈:

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 吴雪先生

原省民政厅巡视员、黄宾虹画院院长 王佛生先生

省文联副主席、原省文化厅副厅长 唐跃先生

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 杨国新先生

原合肥市书画院院长,黄山书画院院长 周彬先生

原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出版社社长 朱秀坤先生

原省书协副主席 余国松先生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次活动外请的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媒体的各位朋友: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朱培尔先生

《上海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杨勇博士

《美术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先生

《书法报》执行主编 兰干武先生

《书法导报》副总编 黄俊俭先生

浙江兰亭书法研究所所长 毛万宝先生

还有来自我们安徽省的书法界各位专家:

省书协秘书长 程多林先生

原省书协副主席 桂雍先生

省书协副主席 石海松先生

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史培刚先生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秦金根先生

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王俊先生

友声书社执事、著名书法理论家 虞卫毅先生

还有来自我们安徽省及合肥市相关单位的各位领导和朋友:

合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朱煜先生

原巢湖学院艺术院院长 胡是平先生

原巢湖学院艺术学院书记 刘洪涛先生

合肥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于在海先生

合肥赖少其艺术馆书记、副馆长 欧新中先生

著名的企业家、书法家金友华先生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凌斌先生

还有很多我们安徽书法界这些中青年的书法家,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对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和爱国先生的一些艺术的追随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谢谢大家!

(四)嘉宾致辞(略):

1.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书协主席 吴雪致辞:

640.webp (17).jpg

2.合肥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640.webp (18).jpg

3.原巢湖学院艺术院院长 胡是平致辞

640.webp (19).jpg

4.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于在海致辞

640.webp (20).jpg

5.傅爱国教授学生代表、著名书画家 张为民致答谢辞

640.webp (21).jpg


(五)学术研讨

注:相关发言稿正在整理校对中

1.原安徽省书协副主席 桂雍发言

640.webp (22).jpg

2.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朱培尔发言

640.webp (23).jpg

3.《上海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 杨勇发言

640.webp (24).jpg

4.《美术报》首席记者 蔡树农发言

640.webp (25).jpg

5.《书法报》执行主编 兰干武发言

640.webp (26).jpg

6.《书法导报》副总编 黄俊俭发言

640.webp (27).jpg

7.浙江兰亭书法研究所所长 毛万宝发言

640.webp (28).jpg

8.原安徽省民政厅巡视员、黄宾虹画院院长 王佛生发言

640.webp (29).jpg

9.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原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 唐跃发言

640.webp (30).jpg

10.原安徽省书协副主席 余国松发言

640.webp (31).jpg

11.安徽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史培刚发言

640.webp (32).jpg

12.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秦金根发言

640.webp (33).jpg

13.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王俊发言

640.webp (34).jpg

14.友声书社执事、著名书法理论家 虞卫毅发言

640.webp (35).jpg


四、嘉宾合影

IMG_20191210_14302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