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交流 >>交流展览
时间:2020年7月9日下午(15:20--18:40)
地点:赖少其艺术馆
注:1.部分发言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校对。
2.展览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一、展览场景
二、观摩展览
自左至右:上海工美拍卖公司总经理廉亮,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张莉,中国美协原理事、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王佛生,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翔,唐云之子、著名画家唐逸览,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副馆长傅宏明,杭州名人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沈威。
三、观摩仪式
(一)主持人:于在海(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2020年是上海中国画院成立60周年,也是赖少其诞辰105周年,唐云诞辰110周年。合肥赖少其艺术馆与上海中国画院合作策划了以“历史情缘——赖少其与上海中国画院”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赖少其与唐云文献作品展,以及赖少其、丰子恺、程十发文献作品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反映赖少其诞辰105周年、唐云诞辰110周年文献作品展”现于6月19日至8月2日在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展出,后于8月7日至9月6日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由上海中国画院、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承办,赖少其亲属、唐云亲属共同支持。展览展出唐云作品47件,其中,上海中国画院提供30件,上海市鹤龙美术馆提供10件,私人提供7件。作品创作年代涵盖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书法等种类。同时展出赖少其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书画作品30件。在此,向作品的提供单位表示感谢!
今天,举办展览观摩式暨学术研讨会。当前受疫情影响,不进行大规模集聚活动,因此本次观摩研讨会只邀请了各有关方面的代表出席。有上海、杭州、合肥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唐云亲属、徐子鹤亲属等。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出席活动的各位来宾,他们是:
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陈翔先生;
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 张莉女士;
上海中国画院学术典藏部主任 王欣女士;
唐云之子、著名画家 唐逸览先生;
上海龙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顺钧先生;
唐云先生好友、上海工美拍卖公司总经理 廉亮先生;
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副馆长 傅宏明先生;
杭州名人纪念馆办公室主任 沈威先生;
徐子鹤子女 徐丽丽女士、徐蓉蓉女士;
下面介绍合肥的嘉宾,他们是:
中国美协原理事、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 王佛生先生;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江丽女士;
合肥市妇联副主席 胡静女士;
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花鸟画家 朱秀坤先生;
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合肥市书协主席 陈智先生;
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执行主任、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 陈祥明先生;
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永敬先生;
今天出席观摩研讨会的嘉宾还有《合肥日报》、合肥电视台、雅昌艺术等媒体,以及美术界的朋友们,在此一并表示欢迎。
下面有请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江丽女士讲话。
(二)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江丽致辞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纪念上海中国画院成立60周年、赖少其与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活动之一,“丹青相照·真挚友情——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唐云诞辰110周年文献作品展”,今天在此举办观摩研讨会。我谨代表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赖少其在上海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政策,他尊重和团结傅抱石、潘天寿、唐云、林风眠、王个簃、吴湖帆、谢稚柳等老一辈艺术家,邀请他们共同筹建上海中国画院或聘为画师,为上海中国画院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作为艺术家的赖少其与海上名家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知音密友。此次展览就是从赖少其与唐云的深厚友谊出发,展出了47件唐云作品,30件赖少其作品,以及160余件文献史料。
此次展览在文献和作品的准备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完整性,丰富了展览的学术内涵,让广大观众更加深刻感受赖少其与上海中国画院及其名人大家的历史情缘。本次展览还将于8月份和9月份赴上海中国画院,以及程十发美术馆展出。相信,在上海的展览必将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和更好的社会效果。
合肥是安徽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是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首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跑出创新驱动“加速度”,挺起先进制造“硬脊梁”;近四年,GDP连跨三个千亿台阶,今年将破万亿大关,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合肥现象”,既有发展的“高质量”,又有建设的“高颜值”。同时,文化强市建设不断谱写新篇章,以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等为窗口的文化事业发展,也取得丰硕成果。赖少其艺术馆近年来已13次入选文旅部重点项目,并4次荣获文旅部奖项,成为合肥对外文化品牌。
此次展览加强了合肥与上海之间的文化合作和艺术交流,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促进书画艺术创作和中国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
最后,祝愿展览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三)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陈翔先生致辞(摘录)
陈翔:“丹青相照·真挚友谊——赖少其、唐云文献作品展”这一重要的展览开幕,对于历史人文积淀深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合肥市很有意义。我们觉得来到这里感到非常荣幸,这个展览是作为赖少其艺术馆跟上海中国画院合作的展览之一,我们合作的项目除了这个展览以外,还有赖少其与程十发、丰子恺三位老先生的联展,将来会在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展出,这里代表上海中国画院,一是预祝两个展览取得圆满成功;二是欢迎各位届时能够到上海参加相关的活动。
今天上海中国画院一行三人来到这里,我们把它看作是“不忘初心”的实践活动,因为赖少其先生是我们画院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唐云先生也是我们画院曾经的掌门人之一,他做过一段时间的代院长,是我们画院的领袖人物,两位前辈对我们画院的筹备、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后辈能够来到赖少其艺术馆能够瞻仰他们的艺术成就,怀念他们的成就,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前行的力量。
(四)唐云之子唐逸览先生致辞(摘录)
尊敬的合肥市领导,杭州市领导,上海市领导,各位美术界的朋友,今天我们共克时坚,来到赖少其艺术馆出席“丹青相照·真挚友谊——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唐云诞辰110周年文献书画及观摩研讨会”。在此,我代表唐家家属,杭州唐云艺术馆向这次办展的赖少其艺术馆及其他的同仁,为这次展览的成功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展览会的成功是一次艰辛的工作,得到了上海中国画院陈翔院长的支持;因为我爸爸的画大部分都留在社会上面,也得到上海工美廉亮先生出力,由他来组织部分精品到安徽来展出。赖伯伯不仅是安徽美术界的领导,同时为解放以后50年代的上海建立新的美术队伍付出功劳,当时我爸爸说,1953年他从香港展览会回来,来了两位穿了新四军服装的人,一个是赖伯伯,还有个米伯伯,那时候请我爸爸出山,参加新中国美术界队伍。赖伯伯跟我爸爸为什么友谊这么好?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这与中国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们两个人除了领导关系以外,又是很好的朋友,从五十年代一直到最后到深圳办收藏作品展,相交终身。
今天我看了艺术馆整理的赖少其与唐云之间的关系,好多我还不知道,这要谢谢于馆长,我会充实到我爸爸的年表里面。像这样的展览会,不但是宣传了两位画家的友情,他们之间在艺术方面共同研究、互相提高,同时也宣传了华东地区美术家的队伍怎么建立起来的,这样的文献展览到上海,我想一定影响是很大的。
这次展览会在于馆长精心策划下,在上海中国画院的支持下,能够圆满成功的举办,这是一件何等的好事,我就讲这些,谢谢!
(五)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朱秀坤先生致辞(摘录)
朱秀坤:首先非常感谢从上海、从杭州来的专家、领导,还有老画家的子女,代表安徽省美协和安徽省书画界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在这举办由赖老和唐云先生的联展,一开始听讲感到惊喜,看了以后也是非常的感动。这两位过世的老人在一起办展览,如果不是疫情期间,我估计今天的观众还来得很多很多。
我原来在安徽美术出版社,七十年代我从北京毕业以后,接触最多的是上海的书画家,我经常去上海出差,唐云先生的作品我临过、学习过,也是带着感恩之心来学习的。因为八十年代的时候,安徽美术出版社邀请了上海中国画院一批画家来安徽写生,住在政协宾馆,看过他们亲自作画,而且我们派两个人带他们到黄山、六安进行写生,这段感情还是很深的。
赖老就不用说了,他曾经给鲁迅通信,而且认为是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我从七十年代开始接触赖少其先生,非常崇拜他,赖老也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预祝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于在海: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讲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赖少其在上海主持文艺界工作,跟唐云等诸多海上书画名家结为知音密友。希望通过今天的作品观摩,上海、杭州和安徽的领导、学者齐聚一堂,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回顾赖少其和唐云对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缅怀和纪念两位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前辈和艺术大师。同时,也促进三地书画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下面,有请各位嘉宾移步南门,合影留念。之后,有请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王佛生先生主持学术研讨会,欢迎大家参加。
▼嘉宾合影
四、学术研讨(摘录)
主持人:王佛生(中国美协原理事、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
两位老先生,一个诞辰105周年,一个110周年,今天的纪念联展很有意义。赖老和唐云之间关系密切,这次能在这里展出做个交流与碰撞,一定有火花的。
我觉得陈翔院长的文章很好,用“巧拙”两个字从学术的层面探讨两位先生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过以后,在绘画的发展上,出现了几个区域,除了京津、闽南、长安,上海画派对中国的影响、对华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今天的展览勾起我们对新海派绘画的思考。
赖少其先生先在上海,到了安徽以后,把新安画派的东西融进去了,在色彩的表现、绘画的浪漫以及时代的初心都融在里面。今天下午的时间很短,围绕着两位艺术家在绘画风格、绘画特征、绘画所产生的内涵以及名人之间交往这种真诚,我们围绕这个做一些朋友之间的漫谈。
陈翔(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首先,赖少其先生对于中国上海画院和上海的美术事业都有筚路蓝缕的开创功劳,对上海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心正则笔正,有大规矩的人就有大格局的画,这句话用在赖老身上是非常恰当的。
展厅里他的作品,那种内心的激情的表达贯穿始终。他是一个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艺术家,不愿意被规矩束缚。他大幅的山水里面很多已经是一种构成的元素,冲破了传统中国画的处理。
我是把他和唐云先生比,他肯定是“拙”的一路,唐先生肯定是“巧”的一路。唐先生的巧是非常了不起的巧,他源于传统。海派的特点是兼容并蓄,跟上海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转型是紧密相连的,海派美术其实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一个开端或者一个摇篮,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海派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也是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向百姓文化、向市民文化转型的重要表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以及本质特点,它要追求个性,要有自己的标识性,一直到今天为止,这种精神还是深深的影响着现代的海派大家,唐云先生就是这样。
唐云先生和赖少其先生,分别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艺术巧与拙之间的关系,殊途同归,巧中有拙,拙中有巧。
陈祥明(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执行主任、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
赖少其先生到安徽来了之后,海派对徽派的影响是非常大,今天徽派,包括安徽版画能够走到这么一个程度,呈现出这么一个新的面貌,和海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没有赖少其先生,恐怕安徽的徽派版画就不是这样,没有赖少其先生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新徽派山水的改革创新,现在安徽的美术也不会是这样一个样子。新徽派、新海派的关联性,在这个展览中看的非常清楚。
唐云先生在雅俗之间做足了功夫,赖少其先生在新徽派的雅俗之间做足了功夫。唐云先生更多是画古出今,赖少其是画西为中。
廉亮(上海工美拍卖公司总经理):
我是赖少其和唐云的粉丝。我记得有人问大导演谢晋: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谢晋只回答了两个字:好看!我觉得形容唐先生画也是一样:好看!不仅专家学者觉得好看,普通百姓也觉得好看,雅俗共赏。而赖老的画则是耐看,越看越觉得玩味无穷。两人的画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很了不起的。两个人生前志趣相投,今天这个展览具有很好的纪念意义。
王顺钧(上海龙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我原来不懂画的,我50岁过生日,唐逸览先生来送了我五个寿桃的一幅画,我很喜欢,后来看到他父亲唐云的画,更是眼前一亮,我就开始收唐云的画,后来越看越有劲。有一次我到新加坡去,有一件唐云的画当时买去是一万块,我到新加坡花100万买回来的,这个画是孤品,唐云先生的画可以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现在有点积蓄就收唐云的画。
王永敬(安徽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个画家仅仅会画画是不可能成为大的艺术家,它这种艺术思想和艺术经历的丰厚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人都是特殊的。
羊城八景这套册页,通过这样有两个人分别作画,互相对题,不仅能看出他们的艺术修养,在对羊城八景在艺术上面的表现,还能看到他们充分的思考和自己的设想,比如,画面中两个人都画了太阳,就显示了完全不同的工艺,情境的设置、山石的设置都各有技巧,我看这个是特别有感触。
赖老我了解的多一些,过去看唐云先生的画,大部分看花鸟画特别多,唐云馆和赖少其馆过去也做过交流,前年我到杭州去,在西湖边的艺术馆也看了一下,对他花鸟画的印象比较深。不光和赖少其先生交往,唐云先生和安徽的另外一个花鸟画家孔小瑜先生也有很多交往。看完展览以后,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唐云的山水画也是相当的不得了,原来看的少,可能很多作品是他们收藏的,有些作品过去我真没见过,山水画的很地道,比如:六十年代画普宁山水,新安江的山水,笔墨、造型、画面的情调设计都相当好,笔墨厚重、非常精到。
徐蓉蓉(徐子鹤之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有幸参加赖伯伯、唐伯伯艺术观摩研讨会,其实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唐伯伯到我家来玩的,唐逸览大哥跟他爸爸一起到我家来,我有印象的,他们都是很高,唐伯伯讲话很响亮,跟我爸爸有共同的国画创作,古字画的收藏,他们两个人讲起来古画,各个朝代的画特色,我小时候也听不懂,我只知道他们都很投入。
今天在这纪念革命家、艺术家赖伯伯的光辉一生,赖伯伯年轻时参加革命队伍,从新四军老战士到杰出的艺术家,他亲切、和蔼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赖伯伯五十年代从上海到安徽任宣传部长,我爸爸(徐子鹤)和赖伯伯五十年代起就已经熟识,他们先后从上海到安徽,支援安徽的文化建设,赖伯伯与家父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真挚的朋友关系,有时候赖伯伯和赖妈妈,或者有时候赖伯伯一个人到安徽省博物馆家父的宿舍内坐坐谈谈,谈谈安徽国画的现状、问题、发展,也谈古字画研究,他们一直有共同的探讨点,赖伯伯为安徽文化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也关心家父有什么困难和要求等等,我爸爸在生前也曾说过,赖伯伯是内行好领导,是安徽文艺界、美术界、工作者的福气,所以当时安徽画家们都努力创作,展现出安徽的人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文化影响着大江南北,也造就了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
我七十年代下放安徽,读了师范以后在中学任教,有时也到赖伯伯家去看望他,赖伯伯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但他精神状态一直很好。有一次,赖伯伯北京朋友到他家讲到四人帮即将倒台,赖伯伯听后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那颗被压抑的心总算舒展了,我也为之高兴。赖伯伯说,你们要学习继承传统文化,他写好几件书法赠与我,实践出真知、螺丝钉等教导我说,要从实践中去学习,长江后浪推前浪,要开创思想勇于创新、探索等等。
八十年代左右,赖伯伯回到了故乡广州,八几年在稻香楼他回安徽来的时候,我去看过他一次,那么多年没有再见到赖伯伯竟成了永别。我九十年代回到上海,调回上海以后,听我父亲说赖伯伯腿脚走路越来越困难,家父也很崇拜赖伯伯、尊敬赖伯伯,他生前相信基督教,曾为赖伯伯健康祈祷,赖伯伯、唐伯伯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们的艺术品德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陈智(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合肥市书协主席):
一、名家馆在艺术交流中的重要性。合肥市有赖少其艺术馆成立这么多年来,对赖少其艺术的宣传、推广、研究,和其他的一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联展、研究这些方面做非常多的工作,不单单对赖少其艺术研究有了一些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像今天所看到的赖少其和唐云先生艺术交往、交流、交友这样一些珍贵的史料。
二、文献的价值。丹青相照·真挚友谊,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看到这些作品里面有很多反映大师时代生活的作品,还有一些人物画,当时生产建设的画面,还有政治和时代关系非常密切的作品,我想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三、从两位老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受到一些启发;艺术风格的形成。从老艺术家个性语言的表达来说,从艺术成长的经历来说,像我们熟悉的赖老,五十年代他在上海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画的画,然后到安徽来,受新安画派的影响,相互交融,风格的变化,到了晚年西方印象派一些绘画,非常清晰的艺术风格,他们艺术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非常深刻的启发,对当代书画来说,这种艺术状态的回归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不能通过运动式的展览互动而忽视艺术本身的规律和艺术应有的发展轨迹,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莉(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
首先我很荣幸参加这个座谈会,王市长是一位懂文化、爱文化的内行领导。
二是我看这个展览,才知道赖老不仅对上海中国画院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整个上海美术事业的发展他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上海美协的成立、上海美术馆的建立,包括上海中国画院。
三是这次的观摩学习,对于我回去以后开展青年艺术家的主题创作,做好今年的命题作文,是有启迪意义的。比如你看赖老的《陈毅吟诗》、唐老的《光荣人家》等等,并不需要刻意的去宣传某些主题,却给我们强烈的时代感。他们之所以是书画大师,不仅画艺精湛,主题和内容也是重要一环。
欧新中(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书记、副馆长):
第一,艺术成长过程中的相互扶持。他们从五十年代初相识,一直到将近半个世纪的友情,这个历程真的很不容易。
第二,艺术理念上的相互借鉴。他们都是从传统里面学习出来的,很多作品里面又反映了生活的主题,相互产生这样的共鸣,并互相影响,在作品中也不约而同的进行了表达。
第三,在艺术创作上的相互合作。他们不仅合作书画,还相互探讨学术和互相评价。
傅宏明(杭州名人纪念馆(唐云艺术馆)副馆长):
这次展览把赖老跟唐老的绘画精品都展示出来了,多方的合作共同参与形成了这样一个作品展,大量的文献让我们对对赖老、唐老的艺术成就有更深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提倡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次文献作品展通过大量的文献展览,使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两位艺术大家艺术方面的成就,还能够完全领略到画面和画背后的故事,真正的讲活了人文故事,讲活了赖老、唐老人生艺术的成就,这一点我觉得很成功,也是我们作为文博界的工作人员要学习的地方。
于馆长跟全体艺术馆的工作人员,成绩是斐然的,而且工作人员各方面都是很努力、很严谨。今年是唐云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日,唐云馆也准备策划唐云和他的朋友圈这样一个展览,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值得借鉴
史培刚(安徽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
我对唐云先生的书法印象非常深,他的线条非常具有冲击力,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审美精神,很好把魏碑的笔法跟贴学的结合上独具一格,很好的把书法与他个人绘画风格融合。唐先生的画题上他的字非常有精神,那种伶俐、昂扬、潇洒的风格,跟他书法的线条非常好的表现出来,显得淋漓尽致,这是唐云先生书法最大的特点。在早期的时候是比较润的,后来慢慢变得伶俐,后来又慢慢的丰厚多姿,在碑帖上构建了自己新时代的风格。
通过唐云和赖少其先生的交流和融合,两个人民艺术家的形象突然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体现了非常高的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没有这种自信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的艺术成果,这种文化自信来自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
两个大艺术家近一个世纪的交流、相互帮助,这就是人生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时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经历。
王欣(上海中国画院学术典藏部主任):
赖馆的文献整理很系统,使我对赖少其先生和唐云先生这样一批艺术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赖少其1932年进入了广州市的艺术学校,这所学校非常不得了,广州当时跟上海一样,得风气之先,跟上海是平分秋色的,赖少其先生那时虽然在广州,但是他跟上海之间有些精神联系,版画青年的导师鲁迅在上海,他跟鲁迅先生有过很多的通信。
赖少其先生在1939年又提到“大众化并不是取消艺术”,他认为大众化是一种手段,他一直有这样的理念,早年的这种思考对他后面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延续性。
赖少其先生最后从事党的艺术的管理,他一直是在艺术家和管理者的身份不停地在调试自己,当他进入相对来说平稳阶段的时候,他作为艺术家的自我实现还是非常不松懈,这是我比较感动的。像赖少其先生这样身份比较独特,包含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特殊性的中国艺术史上的研究,在将来会继续推进下去,随着艺术的发展,在未来一定会书写的更加灿烂,谢谢大家!
朱秀坤(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协原副主席、花鸟画家):
两位前辈的友谊和贡献,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教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担当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受最深的是赖老对青年的鼓励和支持,这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进程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民间的艺术也是会是很支持的。
唐云的画我很亲切,因为我也临摹了他不少的作品。唐云先生把北方的浓重和南方的情意融合在他的画中,大气凛然,有的一个小蝴蝶、一个小动物又很精细,这是花鸟画从大到小,从重到淡融合到一起。
他们两个的作品,不仅是正能量杰出的代表,都有大众性、人民性,只有这样的作品人们喜闻乐见,才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继承和发扬下去。
唐逸览(唐云之子、著名画家):
从血缘的关系上来讲,今天的两位艺术家是我们的亲人,但从大的方面来讲,唐云、赖少其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美术家,是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赖伯伯年轻的时候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后来投入新四军搞革命;我爸爸一生是画画的。解放以后成为好朋友,在中国画艺术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我爸爸和赖伯伯走得这么近?因为他们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后来,赖伯伯到了安徽,在赖伯伯的领导下,安徽的版画出类拔萃。赖伯伯的画既有西洋文化的基础,又不忘对传统的研究,拙中有巧,我爸爸是巧中有拙,不同的两个结合起来,他们两位能够成为大家,除了他们友谊交流以外,也是经过艰苦努力。
我爸爸一生从事国画事业,我从小给他拿纸、磨墨长大,所以我对他的画比较了解。他是十年一变,早年飘逸瘦长的,后来五十年代瘦小一点,七十年代更收紧了,到晚年厚重,人家问我爸爸:唐老,你觉得年纪轻画的好还是年老画的好?他说:到我觉得画的好时,人已经老了。
于在海(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馆长):
我们这次活动能够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上海中国画院。
唐逸览去年到我这来聊天讲起,今年是唐云老先生110周年,赖老105周年,想策划一个纪念展,“丹青相照·真挚友谊”题目是唐逸览老师提的,这个项目我到上海的时候跟陈翔院长聊了,陈翔院长马上表态在画院办一个,我感觉两人展、三人展层次不够,就把主题定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60周年,赖少其与上海中国画院上,展示了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之后,我们在办展的筹备中又数次去找陈院长,每次都很热情,借此机会感谢上海中国画院。
其次,我们这个项目能够成功,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性、学术性和史料性、纪念性并重的一个项目。
第三,赖老是党的文化者,更重要是艺术家,他为什么跟唐云交往这么密切?因为他们艺术的理念相通,很容易加深情感,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魏振
网络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