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天福英雄——纪念理琪诞辰110周年暨牺牲80周年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手机扫码分享
文章附图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被誉为“天福英雄”的天福山起义主要领导人理琪名列其中。

2018年,是理琪诞辰110周年,2月13日,是理琪牺牲80周年纪念日。为此,《文登大众报》和《威海日报》分别于2月13日和28日进行专栏报道,文章同时也反映了他与于得水等抗日志士开展抗战的英勇事迹,现全文转载,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回顾这位“天福英雄”和胶东抗战英烈的壮烈人生

《威海日报》2月28日专栏报道文章

mmexport1519807662756_调整大小.jpg

《文登大众报》2月13日专栏报道文章

未标题-1_调整大小.jpg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内的理琪雕塑

p1_b_调整大小.jpg41集团军军史馆内的理琪塑像



p2_b_调整大小.jpg

落脚沟于家  驱散胶东悲观阴云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胶东一片白色恐怖。但天福山区的共产党员没有被反动势力吓到。1935年12月中旬,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张修己几经危难,回到沟于家。他与王台等组建了中共文登临时县委,并设法寻找上级党组织,最终通过在河南工作的老乡邓汝训联系上理琪。1936年1月,理琪从上海辗转来到胶东。

  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出生在河南省太康县四柳树乡游庄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24年,理琪离开太康,到开封一所教会中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高中毕业,考入冯玉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邓汝训也在这里学习,二人遂成莫逆。毕业后,理琪在冯玉祥所属的一个部队任报务员,1927年随国民党军队开往江西,多次把收集到的情报用无线电发给红军,帮助中央苏区军民粉碎敌人的“围剿”。理琪的行动后来被敌人察觉,根据组织的安排,他到了中央苏区。1934年,理琪又被派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由于上海地下党组织和工作机关多次遭到敌人破坏,1935年下半年他和党组织失掉联系。正在此时,他接到邓汝训请他到胶东工作的来信。正好理琪从报上看到“胶东赤匪猖獗”的消息,认为到胶东可以有所作为,就毅然来到胶东。

  理琪来到天福山北面的沟于家村,住在中共文登临时县委书记张修己一到胶东,理琪就发现失败的阴云一直笼罩在胶东党组织和党员头上。他脱下长衫,换上农民的衣服,看望党员,安抚群众,调查研究,鼓舞大家斗志。1936年4月,沟于家村成立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理琪任书记,刘振民、邹恒禄等任委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36年6月理琪亲自撰写了中共胶东特委《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这封信,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总结了过去阶段胶东党的工作和“左”倾盲动路线对工作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斗争形势,提出了近阶段胶东党组织的任务,对促进胶东党组织走出迷茫,走向成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牵挂昆嵛山  珍爱革命武装根苗

“一一·四”暴动东路突围的队员在于得水、王亮的率领下转入昆嵛山区。不久,在胶东特委委员刘振民、邹恒禄的主持下,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在敌人疯狂“清剿”的日子里,为了转移敌人的目标,牵制敌人的兵力,减少山下党组织和群众的损失,于得水把游击队员分成三个组,晚上到敌人驻地袭扰,白天则尽可能显眼地往山里拉队伍,造成大队人马日夜挺进昆嵛山的假象。有时白天从山顶向下掀巨石,犹如万炮齐鸣;夜晚放山火,火焰冲天,以造声势。于是社会上风传“昆嵛山中遍地是共产党”。敌人信以为真,调集兵力对昆嵛山进行反复“清剿”,不但每个山庵、寺庙不漏掉,就连一个小山洞也被抄过好几遍。但清来剿去,连共产党的影子也没见到。原来,在敌人搜山时,游击队早已下山,转移到平原和沿海一带去了。敌人收兵后,他们又回到山里。

抗战时期的于得水(右)在五旅十四团留影

抗战时期的于得水(右)在五旅十四团留影_调整大小.JPG

1959年10月1日,于得水留影于北京

不同时期的于得水_调整大小.jpg

1936年的初夏,理琪约见了于得水和邹恒禄。理琪对红军游击队不惧“清剿”、隐蔽山区、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接着,理琪结合酝酿中的《给各级党同志们的一封信》,对游击队军事、政治训练和斗争策略提出了要求。从此,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如虎添翼,打掉了界石“联庄会”,惩办了作恶多端的江全德,出奇制胜,令敌人闻风丧胆。

1936年秋,为了开展城市工作,胶东临时特委秘密迁至烟台市。在烟台,理琪与吕志恒取得了联系。吕志恒又名吕其恩,受中共北方局委派,担任中共烟台市工委书记。10月,经北方局批准,胶东临时特委与烟台市工委合并,成立了以理琪为书记、吕志恒为副书记的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委员有邹恒禄、郑耀南、张修己、李厚生、刘振民。由此,与中央一度失去联系的胶东党组织,开始接受北方局的领导。这一时期,胶东各地的工作发展很快。

  于得水到烟台找到理琪汇报游击队的工作,发现理琪他们生活拮据,快揭不开锅了。为给临时工委筹集粮款,在得到理琪的同意后,于得水带领20余名游击队员化装成买盐的群众,趁垒子盐务局“盐狗子”吃午饭的时机,打倒门岗,冲进屋内,全俘敌人,缴获长短枪20余支,子弹1100多发,现款109元。当于得水带着现款赶到烟台,得知理琪等于1936年12月29日被捕。

  于得水化悲痛为力量,回到昆嵛山加紧军政训练,使队伍变得炉火纯青,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北方沿海地区和山东省内仅存的一支红军队伍”,与陕北刘志丹的队伍是当时北方仅存的两支红军队伍。


举旗天福山  开启红色胶东时代

  理琪被关押在济南监狱,凭着革命的胆略和智慧,他不仅始终没有暴露身份,还在狱中开展党的工作。“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理琪获释。

1937年初,吕志恒在威海重建胶东临时工委。根据北方局的指示,吕志恒、柳运光、李紫辉等领导胶东党组织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先后在文登、荣成、牟平、蓬莱等地同国民党地方政府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从而为我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积极领导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荣成河山话剧社等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发挥宣传动员作用,群众抗战热情空前高涨,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7年12月15日,理琪赶到沟于家时,吕志恒正在主持开会,研究武装抗日大计,理琪马上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在中共胶东临时工委的基础上重建中共胶东特委,理琪任书记、吕志恒任副书记,林一山、张修己、柳运光等任委员。会议决定12月24日在沟于家南不到2公里的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会后,胶东特委成员除少数留在本地赶写传单、标语和赶制“三军”大旗外,其余人员分赴烟台、荣成、威海卫、牟平、海阳、蓬莱和黄县等地组织发动群众,择机起义。

1937年12月24日太阳升起来了,理琪站在天福山玉皇庙前激动地说:“同志们,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今天,中共胶东特委在这里发动武装起义。现在,我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我们暂时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成立第一队,大队长于得水,政委宋澄。历史将记住1937年12月24日,记住天福山,别看我们现在只有八十几人,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拥有千军万马,成为胶东抗战的主力。”


剑指威海卫  壮大“三军”力量

1937年12月31日,巡回宣传抗日的“三军”一大队到达米山岭上村时,遭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带领的200多人包围,29人被俘。

“岭上事件”,引起理琪和特委的反思:抓紧发动群众,壮大“三军”力量,刻不容缓。为此,特委决定加快发动威海起义的进程。

  此前,吕志恒、李紫辉等胶东临时工委领导与党的外围组织“民先”建立了联系,积极筹备起义。林一山回胶东后,在“民先”队员、威海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的弟弟孙明光的引荐下,与孙玺凤进行多次交流。

  当时,威海社会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胶东特委制定了“利用矛盾,发展统战,壮大自己”的方针。决定由党组织和“民先”队团结政训处,争取海军教导队,孤立商会和警察局等反动势力,联合专员孙玺凤和一切爱国力量。

1938年1月上旬,理琪、吕志恒等前往威海与孙玺凤谈判。在理琪等的民族大义感召下,孙玺凤答应与中共合作,在保护他安全离开威海卫的前提下,同意打开专员公署仓库,把里面的枪支弹药和军需物资交给抗日武装力量。

1月14日,理琪派张修己、于烺回沟于家搬兵,以壮大“三军”声威,但因武装人员都在昆嵛山一带活动,来不及调派,便在大水泊临时组织一些青壮年、党员和农民积极分子,赶往威海卫。15日凌晨,各路参加起义的人员100多人相继到达专员公署。随后,巧妙地震慑住反动势力,打开军火仓库,取出近百支枪和军装、军毯等军用物资。

16日晨,起义队伍在专员官邸前集合,“三军”的大旗飘扬在威海卫上空。当天下午3时,护送孙玺凤一行到码头,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英国“太古”轮后,100多人的起义部队带着两大车军用物资,向沟于家进发。


饮马大水泊  布局根据地建设

  理琪带着威海起义的队伍回到沟于家时,宋澄带着队员也赶来了。原来迫于各界的舆论,特别是“三军”力量的不断扩大,国民党文登县政府释放了在岭上村被捕的宋澄、刘中华等26名同志(杀害了参加过“一一·四”暴动的王洪、邢京昌、隋原清)。队伍扩大了,在沟于家活动不开,特委决定拉到不远的重镇大水泊。

  大水泊是天福山起义领导人于烺的家乡。于烺,文登早期党员,当过国民党区长,干过小学校长,社会威望很高,“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他利用自己的威望保护了一大批党员。理琪到文登后,除了在张修己家住,就在于烺家住。在与理琪的接触中,他被理琪崇高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深深折服,不仅拿出大量钱物支持革命,还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为理琪站岗放哨。天福山起义后的一段时间,在于烺的发动下,大批群众加入了革命队伍,当地群众都盛传:“于烺起兵了,找于烺司令当兵去!”民间还有把于烺称为“狼”,“狼吃日本狗”。

1月19日,胶东特委在大水泊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胶东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同时,决定成立“三军”司令部,理琪任司令员,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随后特委将起义部队重新整编为“三军”第一大队、第二大队和特务队。此时,队伍已增至300多人、200多条枪。

  胶东军政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胶东特委在重视发展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府、布局根据地建设,并且在高村墩后建立招兵站,尝试建立根据地。这是一项极有远见的战略行动,体现了胶东党组织强烈的发动民众、建立红色政权的意识。

2月5日,胶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留少数人坚持斗争。2月7日,特委机关和“三军”挥师西上,开赴抗战第一线。


首战雷神庙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就在胶东军政委员会决定西上的当天,日军占领了牟平,并建立了伪政权和伪军。当“三军”在文登崔家口宿营时,通过在牟平做兵运工作的贺致平获悉,原国民党牟平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张建勋,在日军侵占牟平县城后,把队伍拉到昆嵛山区的龙泉汤驻守,愿和“三军”联合攻打牟平城。大敌当前,“三军”决定攻打牟平城。

2月12日黄昏,理琪亲率“三军”第一大队和特务队由崔家口向牟平县城长途奔袭。崔家口距牟平县城约100里,队伍经过一夜急行军,于2月13日黎明到达牟平城南五里的小山岗。在敌人完全没有发觉的情况下,部队迅速抵达牟平城下。理琪亲率队伍冲进去,活捉伪县长和伪公安局长,俘虏伪军100多人,缴枪100多支。

  摧毁伪政权后,部队大部分撤出进入城南山区,理琪和二十几名干部战士来到城南雷神庙,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不料,中午时分,驻守烟台的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乘汽车赶来,将雷神庙包围起来。指战员们毫不畏惧,沉着应战,严密防守。理琪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战斗,不幸身中3弹,肠子都流出来了,但他嘱咐战友:“不要管我,打击敌人要紧,要节省子弹,要准备流最后一滴血。”

  雷神庙战斗是胶东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战,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七八个小时,“三军”以劣势装备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毙伤日军50多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对胶东子弟兵“敢打必胜”军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不幸的是,理琪英勇牺牲,年仅30岁。


魂归英灵山  激励人们永远奋斗

2月15日清晨,理琪的遗体被抬回崔家口。入殓时,战士、群众都失声痛哭。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同志主持在东崔家口东2里左右的墓地为理琪挖了墓穴,并找来石匠用白石头凿了块简单的碑,上面凿有“民族革命战士理琪之墓”字样。这块墓碑至今珍藏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掩埋好烈士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擦干眼泪,“三军”将士举起血染的战旗,一路西上。广大群众踊跃参军,起义队伍不断壮大。

1945年11月,理琪的灵柩被起出来,移葬栖霞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从崔家口到英灵山沿途各村村民自发跪在村头,迎送理琪的灵柩,各村群众采用接力的方式,轮换肩膀将灵柩抬到英灵山上,始终没让灵柩落地,以此表达对英烈的敬重之情。理琪长眠在英灵山上,英灵山的石砌甬道被命名为“理琪路”,天福山中学、文登河滨公园、原41集团军军史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相继建起了理琪雕像,他永远与胶东的大地、胶东的大海融合在一起,与胶东人民、胶东子弟兵融合在一起。

1962年,中科院首任院长、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为理琪题诗: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百代东风吹海陆,一方化雨仰宗师。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这首诗是写给理琪的,更是写给文登人民、写给胶东人民、写给胶东子弟兵的。我们可以告慰先烈理琪:伟大的祖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赓续天福山血脉,永远奋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

  英雄不朽!浩气长存!

  (文登红色胶东研究会供稿、供片)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威海日报》和《文登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