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斑斓·凝重·独具魅力——试评易振生的水彩艺术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4日
手机扫码分享

斑斓·凝重·独具魅力

——试评易振生的水彩艺术

柳新生

编者按:


1.易振生先生修养全面,不仅在版画上取得重要成就,在水彩画方面亦颇有建树,赖少其艺术馆正在举办的“新徽派版画名家纪念系列展——易振生艺术回顾展”中 ,精选展出30余件易振生先生的水彩画作品。
2.以下文字选自柳新生先生为易振生水彩画所作评述文章。



易振生先生是我在安徽美术界为数不多的同道和挚友,又是机缘曾使我们有一段难忘的经历,1989年中国文化部东欧司与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商定安排“安徽省水彩画展”和“安徽芜湖版画展”赴保加利亚鲁塞市美术馆展出。我们应邀随展出访,在两个多月的出访过程中,我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彼此间的深入了解。


1989年,易振生(右2)与柳新生(右1)在保加利亚出席活动

他对水彩画的研究如果追根求源,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1952年就读于江苏艺术师范时就酷爱水彩画这门艺术。该校执教水彩画的程虚白老师是一位留学英国归来的我国水彩界的老前辈。他深受程老师的影响和教诲,中专三年间他初步掌握了水彩画的艺术规律和技法。



易振生在进行水彩画创作

1958年他考入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后,在郑震、周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又致力于版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易振生先生的工业题材的版画作品《转炉车间》《沸腾的马钢》在我省乃至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从那时起就确立了他在安徽版画界的领先地位。他的版画创作历时三十余载,形成了他自己的版画语言与风格,成果颇丰。奠定了以师松龄、陶天月、易振生、朱曙征等安徽第二代版画家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享有很高的声誉。


八十年代中期水彩画空前繁荣与发展。曾经被称为小画种的水彩画又重新被人们接受与喜爱,水彩画的创作队伍也得到了壮大与发展。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易振生先生又暂时放下他心爱的木刻刀,重新拿起画笔投入到水彩画的队伍中。我曾在一次全省水彩画创作会议中戏称他为“浪子回头”,从那时起一发而不可收拾。他的水彩作品时间跨度很大,同样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成就。
纵观他的水彩画作品,不难看出他的艺术追求和特点,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评述,是赞美、也是共勉:
水彩画源自西方,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它以三度空间的造型和光色为原则来表现景和物。水彩画在中国尚属一个年轻的画种,那么为什么能得到我们东方人的普遍接受而经久不衰,也可能正是水彩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方法上与中国水墨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其实水彩画就是两个字,“水”和“色”,水与色的结合构成了水彩画特殊的语言,而中国水墨画,即“水”和“墨”的结合,而墨也是诸多色彩的一种。如何将中国绘画的东方神韵溶进水彩画创作之中,一直是他的又一个追求。他早期的水彩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水色交融、云雾缥缈、偶然天趣的独特艺术效果。那些斑痕印迹的肌理,水色流淌中的随机性,奇妙的节奏变化,变换中的神秘感耐人寻味。这些技法的奇妙,尤其适合表现“烟”、“雨”、“云”、“霞”等自然景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绿水青山》52×76(CM)1990年

《烟云锁群峰》53×69(CM)1994年

《静静的河湾》 54×73(cm)1995年

长空秋雁归》52X76(cm)1996年

易振生先生多年来一直祈求找到一种新的语汇。在他的水彩画作品中,能闻到一点套色木刻的油墨味,透视出这是位版画家手中的水彩画作品。从而体现出两种绘画之间的嫁接与渗透、能达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通过不断的努力,以期待能确立他在水彩界的学术地位。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他才似乎寻觅到一点感悟,《春山似锦》《秋山璀璨》《高原行旅》等,才得到同行们的首肯。



《春雨沙沙》 52x76(cm)2000年

《春山似锦》 54x47(cm)2002年

《秋山璀璨》 60X80(cm) 2004年

《高原行旅》 60X80(cm)2004年

他在作画过程中,有着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毅力,往往产生一幅好的作品,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因为水彩画在作画过程中,偶然性太多,只有不怕失败,才能保持画家的激情在画面上不停的出现。每当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时,他总会兴奋不已。


他还有另一个特点是,爱用大笔画小画,从画面上不难看出是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大小方笔触的交替使用。因此,就产生了特有的韵律与力度。在奔放的运笔之后,又能细心收拾,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给观众得到视觉上的满足。应该说,他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是一条现代意趣的创新之路。





组稿:魏   振
初审:程   明
终审:韦家强
发布: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