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线上展厅——赖少其历史和作品系列展示
于在海
赖少其艺术馆策划并举办“线上展厅”活动,贯彻了文化和旅游部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多样性网络和数字化的广泛传播优势,弥补了线下展陈展品数量少、影响面小的缺陷,建立了线上文化服务人民的公共教育和推广宣传新模式,加强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化艺术综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今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木石精神•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文献作品展”,已按计划于5月份展陈。“线上展厅”也将依据精品展内容分为二个部分:
赖少其历史系列展示:全面介绍赖少其忠于党的理想信念,他一生进行革命事业和文化活动的历史概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赖少其作品系列介绍:系统展示赖少其版画、国画、书法、篆刻等多领域的艺术特色,刊登、点评、解析赖少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
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中国文化名人纪念馆,充分发挥收藏、展陈、研究、出版、交流和免费开放等多项职能,长期以来的大量工作、文化交流和文献整理,形成专业性、主题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大批图文资料。
“线上展厅”根据编辑情况,在赖少其艺术馆公众号上每个月不定期的连续发布,每期信息量大,展品丰富多彩,更具有线上公教活动的特殊观感效果。
2021年5月28日
历史系列介绍(十一)
专题一:战争年代
重点介绍赖少其出生地区的历史特点、社会状况以及他的早期教育、木刻运动、斗争历程、革命事业、为民族解放所做贡献及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
一、思想启蒙
二、新兴木刻
(一)创作研究
(二)组织团体
(三)革命活动
(四)抗战宣言
三、抗战宣传
(一)广东
(二)广西
(三)湖南、湖北、陕西
(四)桂林
(五)《抗战门神》
(六)《救亡日报》
(七)合作期刊
四、泾县参军
(一)离桂赴皖
(二)军部工作
(三)文艺创作
(四)光荣入党
五、皖南事变
(一)突围被捕
(二)关押上饶
(三)成功越狱
(四)回顾纪念
(五)赖少其创作的关于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的作品
(六)赖少其创作的关于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的部分诗词及文章、著述
注:以上内容请翻阅前期发布。
六、苏北抗战
(一)战地报刊
1942年,赖少其任苏中区党委文委兼《滨海报》副刊《海滩》编辑,与报社十多位同志转战于芦荡、棉田、盐灶、湖汊之间,在日伪军不停扫荡的艰苦险恶环境中频繁转移,流动出报。8月,任新四军第一师战地文工团团长。
赖少其撰写的纪实文学《李连长》和诗歌《荆棘丛拾》刊载于《滨海报》副刊《海滩》。
(二)木刻、文章
1943年1月,赖少其任新四军一师文工团副团长,后任一师战地服务团团长。
2月,赖少其与杨涵等发起组织“苏中木刻同志会”。
这年春,赖少其与一师战地服务团曾菲在苏中解放区结婚。由于战争,为曾菲刻朱文“曾菲”印作为结婚信物,署款曰:“月印深潭两度清,春水绿波相映人。分明无法分光影,要把人心当天心。”
木刻作品《我为中国法西斯份子卜之》和《鲁迅先生木刻像》分别刊载于7月和10月的《滨海报》增刊。
8月,赖少其任一师政治部文艺科长兼文工团团长。
10月10日,赖少其在《滨海报》副刊《海滩》发表纪实报告文学《站铁笼的第一天》。
11月,以一师师长、区党委书记粟裕为社长的《苏中报》创立,赖少其任该报副刊《现实》的编辑,发表一批军事、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爱马的人》(后改编为著名影片《柳堡的故事》)。当年,与林淡秋、蒯斯曛等编导演出反映苏中军民反“扫荡”内容的活报剧。
1944年,赖少其和杨涵等创建《苏中画报》。
1月,赖少其撰写反映“皖南事变”东流山战斗的纪实散文《绝壁上》刊载于《苏中报》副刊《现实》;编写辅导木刻爱好者的《通俗木刻创作法:第一张木刻》油印本的教材,普及并充分利用木刻艺术,运用在抗战报纸的刊头、人物、头像、报道、战况、地图等。
《第一张木刻》 苏中报社1944年出版(杨涵捐赠、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于在海馆长:
来函收到,去年秋冬,因病住院,来访未见,而赖少其艺术馆的资料已收到。故在出院后写信给曾菲同志。
在《苏中报》社与赖少其同志一起工作时的资料,在1946年两淮失守时,因病住院,全部丢光。已无提供贵馆展出资料。
手头仅有一份资料,是赖少其同志在1943年写的《第一张木刻》“通俗的木刻创作法”,油印本,因由我刻蜡纸印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赖少其同志交给我留念。可提供为展品。
此外,在“文革”之后,出版有关新四军美术回忆录,有赖少其同志写的文章,以及有关同志写的提到赖少其的文章。这些文章,可提供史料。
以上资料,来舍时可带去。出院后,身体尚未恢复,不能外出。请谅。因耳聋,只能写信。
祝安!
杨涵
08.3.14
后记之二(杨涵 著)
《第一张木刻》油印本(结尾缺页)是赖少其同志1943年在《苏中报》工作时写的“通俗的木刻创作法”。由杨涵刻蜡板油印的遗物。
著作缘由:我去苏州报社作赖少其同志助手(《苏中报》副刊的助理编辑),赖少其同志以为我能打木刻刀,与我发起组织“苏中木刻同志会”,为此,要我去二分区司令部军工科打木刻刀,他写木刻教材,写了《第一张木刻》,将此油印本及木刻刀,分寄给苏中木刻同志,以解决木刻教材与木刻刀的困难。
这本《第一张木刻》,经过多人收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赖少其重新得到原本。他经过上海时,交给我保存。他说是你刻的字与你印的油印本。
著作前二页人像插图,是沈子瑜同志来苏中报社,赖少其同志请他画我的肖像作为插图。
杨涵 记
2008.3.15
(三)随军战斗
1944年7月整风后,赖少其任苏浙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兼文工团团长,随粟裕将军率领的部队到天目山地区参加抗战斗争。
1945年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正式成立,粟裕任军区司令员。赖少其任苏浙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兼文工团团长。
9月,赖少其随苏浙军区北撤至苏北淮阴,任苏中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
10月25日,新四军华中军区在淮安成立,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五、六、七、八军分区,赖少其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文艺科长。
(四)《江淮画报》
1946年春,赖少其任江淮画报社社长兼《江淮画报》主编。7月,撰文《华中美术工作的趋向》刊载于《江淮文化》创刊号;率《江淮画报》编辑、创作人员奔赴海安前线,布置编辑出版《江淮画报》(前线版)。国民党大举向苏中解放区进攻时,赖少其立即以粟裕动员报告为内容,编辑并出版第四期“前线版”,后因战斗需要到部队工作,画报停刊;这一年兼任军区卫生部《卫护画报》主编。
(五)抗战话剧
1944年12月,赖少其下部队调研发现战士曹立山英勇战斗事迹后,创作并组织演出三幕大型话剧《曹立山》,在部队引起轰动,掀起了“学习曹立山运动”。此剧鼓励战士学习曹立山,文艺创作结合思想工作,对部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受到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的高度评价。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程明
http://www.lsqysg.com
电话:0551-63521390
邮箱:lsqysg@sina.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石台路艺术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