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8日
手机扫码分享

赖少其

LAISHAOQI 





赖少其(1915-2000)(图1),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全国第一、六、七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世纪30年代,与李桦等人成立“现代版画研究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1939年在安徽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越狱后辗转至苏中解放区,历任《苏中报》副刊编辑、新四军一师宣传部文艺科长、四纵队二十九团政治处副主任、四纵队宣传部副部长、八纵队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处长、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和上海美协副主席及党组书记,1956年兼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1959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安徽省书协第一任主席,长期兼任安徽省美协主席。1983年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

赖少其的一生处在风云跌宕的20世纪,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赖少其的一生有着诸多的历史闪光点,大多数和安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投身皖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浴血奋战
20世纪30年代末,赖少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任编辑,在广西进行着一系列的抗日救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被特务列入了逮捕黑名单,中共桂林市委通知赖少其立即离开桂林。1939年9月,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给时任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主任李克农来信,介绍赖少其赴安徽参加新四军。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的安排下,赖少其手持三厅厅长兼《救亡日报》社社长郭沫若的介绍信,用该报记者身份,以去东南战地采访为掩护,赴皖南参加新四军。
1939年10月,赖少其从广西大后方经江西、浙江,沿青弋江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立即感受到这里自由清新的抗战氛围,与国统区死气沉沉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赖少其在这开始了他的革命戎马生涯。叶挺军长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后,赖少其被分配到新四军政治部文艺科,和沈柔坚、梁建勋等负责“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工作,绘制宣传壁画,举办街头画展,配合戏剧布置,为《老百姓》画报提供画稿和文章,并主编《抗敌画报》。
10月中旬,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赖少其与沈柔坚等组织“木刻研究会”,赖少其撰文《抑制着哭泣罢》作为对鲁迅先生的祭奠并宣告研究会的成立,“木刻研究会”在皖南游击区发挥了积极的抗战宣传作用。
1939年底至1940年初,赖少其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繁昌保卫战。新四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取得大胜,消灭千余日军,粉碎了日军“扫荡”皖南的野心,振奋了抗战精神,迫使日军不得不发出“不可能与中共争夺繁昌”的哀叹。紧张的抗战斗争激发了赖少其的诗情,他创作了歌曲《渡长江》(图2)。歌词写到:
划呀哟嗬,划呀哟嗬!
薄雾弥漫着江面,江水冲击着堤岸,当这黑沉沉的午夜,我们要渡过长江。
饥寒困苦算得什么?敌舰上下弋游,我们不怕。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我们要渡过长江,获得更大的胜利!

▲《渡长江》,赖少其作词,何士德作曲(图2)

《渡长江》由《新四军军歌》的作者、著名音乐家何士德谱曲,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新四军激励抗战斗争士气的著名歌曲之一。
1940年5月5日,赖少其由刘思明(即洪雪村)、何士德介绍,在云岭加入中国共产党(图3)。随后,赖少其提出下连队的申请,经军部领导批准,分配到谭震林指挥的三支队任五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

1940年5月5日,赖少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图3)

此时,新四军三支队的第一、第三、第五团与军教导总队等部队在皖南同日寇英勇地开展“反扫荡”战斗。经过十多次战斗,以劣势兵力与火力杀伤敌人数百人,抗击了日军的春季大扫荡,但是新四军也伤亡较重。赖少其不仅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面对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为了鼓舞士气,赖少其创作了木刻版画《埋了战士上战场》(图4),画面前景的主题人物是两位手握钢枪的新四军战士,后景是战争场面。整个画面上既有前后景的统一,又有变化,这样画面既不会陷于呆板,也不会陷于散漫。从线条上可以看出赖少其运刀之果敢,木板板底刻得很平,刀痕是标准的浅弧底,画面清洁明朗。这幅木刻版画既描绘了战争的现实情景,又激励着新四军战士同内忧外患的局势进行英勇斗争。

赖少其,《埋了战士上战场》木刻原版正反面,13cm×9.5cm,1940年,私人藏(图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文艺要大众化的主张。毛泽东说“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赖少其积极贯彻这一文艺主张,先后创作了《当兵去》《游击战士》《中华民族的好女儿》等大量的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木刻版画作品。
这一时期,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却在加紧制造反共摩擦活动。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此时,赖少其所在的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作为军部的后卫团遭袭后,于1月8日黄昏抵达泾县丕岭。丕岭位于茂林东南方,四面群山环绕,以丕岭为主峰,海拔908米。丕岭多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地势十分险要,是“皖南事变”的主要激战地。
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五团接替了前锋部队,坚守在石井坑左翼的东流山阵地。东流山的三面是几十丈深的深坑,向下俯瞰,只见坑水在呜咽。山的另一面,敌人几十架机关枪朝着五团扫射,坑的对面和周围也给敌人占领了,新四军军部在山下处于十分不利的地势。因此,叶挺军长命令五团抢占高峰。
高峰真是高耸入云,星星好像嵌在岭边,但从上面望下去,一切的山峦都是向下俯伏,还模糊的可以望见长江。坑底里的房屋,却像火柴盒一样的渺小,云雾不是在天空,而是在半山腰和脚下飞腾。狂烈的大风和倾盆的大雨,像恶鬼一样,跟着黑夜来临了。雨水在赖少其和战友们的头上和身上淋漓,黑暗掩盖了深坑的可怕,并且好像高岭慢慢地低下去,要沉没了。赖少其只见子弹在黑空中交织着金色和蓝色的线网,带着死亡的信号在忙碌的飞驰。夜间,赖少其同战友一同巡哨,第二天太阳升得更高,高峰上也露出明朗的轮廓。
因是仰攻,反复冲锋,尸横遍野,敌人用密集的炮火向着五团疯狂射击,赖少其和战友们贴在绝壁上,一声声惨叫之后,战友们便跌落到深坑里,五团指战员在抢占高峰战斗中伤亡惨重。当此危急存亡系于一线之时,五团二营营长陈仁洪、营政委马长炎挺身而出,指挥五团作战,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从阵地上压了下去,陈仁洪还亲自打机枪。敌人发现了东流山阵地机枪火力点,从四面八方向东流山阵地射击,陈仁洪和马长炎两人都是直着身子指挥,均胸部中弹受伤,仍不肯下火线。等到五团组织股股长王俤仔任代副营长接替指挥,他们二人才由三十多人组成的短枪队护送下山打埋伏。五团血战六七天后,剩下来的不过百人。赖少其在突围中遭敌诱出,不幸被捕,随即被解送至泾县的“皖南特训处看守所”。
新四军战士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军长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赖少其所经历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作为一名党的文艺战士,无论是在敌后进行抗战宣传活动,还是拿起刀枪上场杀敌,赖少其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浴血奋战。

二、礼赞安徽,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力书写

“皖南事变”后,赖少其被转移到上饶集中营,受尽折磨。半年后利用一次参加演出的机会,和难友一起成功越狱,辗转至苏中解放区继续进行抗战宣传活动。解放后,赖少其在南京和上海任职,负责华东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
赖少其与安徽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第一次来安徽参加革命是在1939年,第二次来安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在1959年。此时赖少其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赖少其到安徽后,接到中共安徽省委给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20世纪50年代末,党和人民政府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建成十大建筑,展现1949年至1959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其中,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竣工,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其中安徽厅位于人民大会堂南大门一层东侧,建筑面积640平方米,建成后亟需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面对这一重大政治任务,赖少其根据安徽省委“总体设计要重艺术,不重富贵,造价要低,艺术效果要好。总理已指示,要加快施工,中央要提前使用”的要求,集中安徽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的精华力量,借鉴安徽民间的建筑木雕、砖雕、铁画、挑花等优秀传统艺术。尤其是为了完成安徽厅所需的铁画创作任务,赖少其从芜湖将民间铁画艺人储炎庆师徒请到合肥,专门成立了铁画车间。赖少其还请来了安徽画家王石岑,请他设计并创作适合铁画制作的国画《迎客松》图样。最终,由王石岑创作、储炎庆锻打的铁画《迎客松》便制作出来了。周总理很满意,并根据他的意见,将铁画从安徽厅搬到了贵宾厅,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国际友人合影留念的重要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为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赖少其还亲自带领张弘、郑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周芜、易振生等一批中青年版画家深入淮北和皖南,认真借鉴古代徽派版画的传统,创作出一批气势恢宏、设色典雅的大幅套色版画,题材主要是讴歌建国初期的建设成就,其中代表作有《淮北变江南》(图5)《旭日东升》《黄山后海》(图6)等。著名版画家李桦在《祝新徽派版画的出现》一文中说到“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泛地反映江淮地区人民的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大自然的风貌,充溢着人民的新思想、美好愿望和真挚的感情,而且地方色彩特别浓厚,使人们看了便知道是安徽版画。”以赖少其为首的安徽版画家们开创了“新徽派版画”的新纪元。如此一边探索一边创作,赖少其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布置任务,也带动了安徽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与此同时,为了凝聚安徽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力量,在赖少其的倡导和努力下,于1960年底成立了中国美协安徽分会,赖少其担任首任主席。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淮北变江南》,153cm×91cm,1960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5)


赖少其、师松龄、张弘,《黄山后海》,152cm×90cm,1960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6

20世纪70年代末,全党的工作重心亟需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安徽文艺界也在国内率先拨乱反正,赖少其逐渐恢复了文艺界领导职务。为了鼓舞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劲,赖少其将创作视野转向了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赖少其将美术经典与党史内容有机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拓展重大主题表达空间。此时,他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版画家到淮河、皖西写生和体验生活图7),集体创作了一批反映党带领人民进行工农业生产的大幅套色版画,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淮海战歌》《丰收赞歌》,以及《毛主席在马鞍山》。

1974年,赖少其在皖北煤矿体验生活(图7)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淮河流域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受巨大损失,其中皖北地区是重灾区。1950年7月,毛泽东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淮河灾情的报告,作出了根治淮河的决策。在淮河流域人民治淮斗争的热潮中,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1951年5月,中央派出治淮视察团到治淮工地,慰问治淮第一线的人员,并将绣着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授予淮委及豫、皖、苏3省治淮机构。大幅套色版画《淮海战歌》(图8)描绘的是党带领人民治淮的场景,近景是前来支援的工农兵带着工具加入治淮大军,中景是繁忙的治淮场景,远景是蜿蜒的淮河。最为醒目的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已高高悬挂在治淮工地上方。(图9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淮海战歌》,107cm×91cm,1974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8)


▲赖少其为版画《淮海战歌》修版(图9)

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的决定,掀起了兴修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丰收赞歌》(图10)描绘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西人民建成淠史杭水利工程后取得农业丰收的党史。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工程,该工程从1958年8月动工兴建,至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通水,历时14年。画面中欣欣向荣的生产场景基本符合当时的皖西农村实际情况。当然,赖少其等人在创作中也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他们用金黄的色彩寓意丰收,巧妙地将水利工程、农田、机械化生产融为一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农村生产建设场景。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丰收赞歌》,109cm×90cm,1979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10)

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毛泽东两次到马鞍山视察,重点视察马鞍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毛主席在马鞍山》(图11)表现的正是这一重要党史。画面上,毛主席正在参观马鞍山钢铁公司的五号高炉,炼钢车间及七号、八号高炉,烧结厂破碎车间,一钢厂白云石车间,三焦厂“红旗”二号土焦炉,还登上一座小土丘,眺望了未来的新厂区。画面用色沉稳,不“火”不“躁”,突出了伟人的气定神闲,以及对安徽工业建设成就的赞许之情。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毛主席在马鞍山》,96cm×91cm,1978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1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安徽作为工农业大省,见证了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诸多重大成就。以赖少其为代表的安徽版画家们描绘这段党史的大幅套色版画还有《淮海煤城》(图12)《金色的秋天》《淮河之晨》等作品。1979年,赖少其再次接到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任务,他将这批版画作品布置在安徽厅,引起了轰动,从而奠定了安徽版画在中国美术界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影响。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淮海煤城》,70cm×164cm,1974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12)

这批反映真实党史和现实生活的大幅套色版画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的主题性创作,是“新徽派版画”创作的又一高峰。赖少其把安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转变成新徽派版画的新表现主题,不仅是对安徽工农业建设成就的礼赞,而且也吻合了新中国党的文艺思想,更是呼应了建设新中国的时代主题。

三、讴歌时代,为改革开放而壮志不已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居功至伟。1977年7月,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个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新发展时期的大会。因为会议的召开,以及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赖少其绘制《万松图》(图13)。在满眼遒劲峥嵘、不卑不亢的古松中,赖少其特意画了一棵古松,屹立挺拔,苍劲雄道,上题“为庆祝我党十一大胜利召开而作”。

赖少其,《万松图》,34cm×94.3cm,1977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图13)

此幅画面深远法构图,树木、山石轮廓用笔多中锋,如金刚杵,如刻如画,枯笔焦墨擦出枝叶,山石表面用笔毛涩,反复皴擦,浅绛着色,浓墨点苔,尽显苍劲老辣。整幅画面“笔下干裂秋风,纸上润含春雨”,汪洋恣肆,苍苍茫茫。画成,赖少其托彭炎请赵朴初题诗。赵朴初观画后也心有灵犀地题诗如下:“着意画万松,天娇如群龙。千山动鳞甲,万壑酣笙钟。中有一松世莫比,似柳三眠复三起,眠压冬云八表昏,起舞春风亿民喜。喧天爆竹是心声,共助松涛争一鸣。枝抒氛霾光焰焰,骨凌霜雪铁铮铮,为梁为栋才难得,老不图安身许国。日月光华华岳高,愿松长葆参天色。”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邓小平复出的喜悦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赖氏托物言志,增加了《万松图》的寄情和寓意性,赵氏引经据典,赋予了《万松图》以灵魂和生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安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地,不仅在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文化领域也有诸多方面开全国风气之先,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978年初,赖少其获得平反,并恢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同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开全国之先河,召开“安徽省文艺工作者会议”(图14),率先恢复省文联的正常工作,赖少其再次当选省文联主席,不久又担任党组书记。1979年元月,赖少其在中共安徽省委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决文联历史遗留问题,开动机器向前看》的发言。赖少其的发言完全拥护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提出的“关于妥善处理安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十二个问题的意见”。会议秘书处将赖少其的发言以简报形式发给大会各组。2月,中共安徽省委做出《关于坚决推倒“文艺黑线专政”论,为安徽省文联彻底平反的决定》。这为安徽文艺界拨乱反正,重整队伍,凝聚力量,开创了新局面,解除了架在文艺家身上的枷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1978年5月,赖少其在“安徽省文艺工作者会议”的主席台就坐并发言。(图14)

新时期的到来,令赖少其干劲十足。1979年10月30日,为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明确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方针,调整文艺政策,同各种错误倾向和思潮进行有力的斗争,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此之前的10月18日,赖少其便急切地给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常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熙春去信,建议她尽快赶往北京,并说“发言一律不审查,你若要在大会上发言,请将发言稿寄来,给你印四千份,迟了就来不及了”,言语之中饱含赖少其对新时期文艺政策的满心欢喜与无限期待。
改革开放初期的落脚点是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80年新年伊始,邓小平就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指出“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此后,他又一再强调搞好四个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并由此提出了“政治路线”的概念,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况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作为文艺战线上的领导者,赖少其对“政治路线”予以积极响应和坚决贯彻,并充分发挥文艺战线的作用。1980年7月初,安徽省文联邀请苏中、李纳、那沙、李准、贾梦雷、冒舒湮、张笑天、冯亦代、陆文夫、黄宗江、冯牧、陈登科等国内三十多位知名作家、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在黄山举办“黄山笔会”。笔会的主题是“在祖国四化的道路上,作家的责任是什么?”大家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及对中国现实生活的反思进行了座谈,会议进行了三天半。作为东道主的赖少其赋《黄山笔会序》以纪其事(图15)。序曰“庚申七月,时在黄山,群贤毕集,卓议高吟,一座风生,属余为序焉。一代风流,大浪淘沙,惟余赤金;桃花溪畔,且听:虎啸龙吟。群峰插天,石底鸣琴;何必论,荒唐事,古不如今。到得西海门,削壁千寻;那时节:可掏肝胆,滴血铭心。嗟乎,往矣!君应信:到头来,历史是人民。”赖少其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对促进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发展仍壮志不已。此次会议具有文艺界思想解放的主动担当意识,引起了国内思想界、文艺界的很大关注,对于文艺界解放思想,调动文艺家歌颂新时期社会变革的责任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赖少其,《黄山笔会序》,22.7cm×67cm,1980年,私人藏.(图15)

其时,安徽实行的“大包干”制度亟需得到广泛的思想和舆论支持。在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支持下,赖少其领导下的安徽省文联坚定地站在改革开放这一边。赖少其组织一批作家奔赴皖东农村改革开放第一线,根据亲历亲见亲闻,写出了一批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文学作品,如江流的《春回皖东》、鲁彦周的《春暖花开》、曹玉模的《鼓乡春晓》等。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赖少其自始至终都坚决拥护党的政策,执行党的决定。1983年4月,赖少其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主抓省直机关和大学关于落实政协委员政策工作。赖少其发现仅省京剧团便有省政协委员八人,有六人要落实政策,其中便有安徽省政协委员、合肥市政协常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熙春。赖少其立即给王熙春写信“在六人中,我发现有熙春同志,原本是竹铭同志(王熙春爱人)南京的房子问题,已决定要文化厅负责派人到南京了解情况——不论结果如何,总是党的关怀”,并不无关心地说“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可以写信告诉组织”。作为省政协领导的赖少其在落实党的政策的同时,给予以王熙春为代表的文艺界人士之关怀,可见一斑。
1986年初,赖少其离开了他工作、生活了27年的安徽,回到广州故里。赖少其系皖半生,自是无限留恋,当他于1986年秋重回合肥参加活动之时,不失时机地拿起画笔,创作了一幅其“丙寅变法”的新作《合肥秋色》(图16),描绘了包公祠一带的自然人文景观,上题“包公祠东修浮庄,稻香楼畔建庐阳”,作品将安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浓缩于画面之上。后来赖少其将此图带回广州,作为其对安徽无限留恋的感情寄托。

赖少其,《合肥秋色》,49.5cm×78cm,1986 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图16)

作为一位艺术家,安徽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极大地吸引和促进了赖少其的艺术创作。他从新安画派的往圣绝学中汲取营养,从黄山的风云变幻中彻悟造化,使其山水画艺术日臻化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赖少其将黄山作为主要创作对象,他从各个空间角度描绘了黄山的雄与奇,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刻画了黄山的灵与秀,他的“赖氏黄山”在日本被称为“黄山画派最高峰”(图17)离开安徽后,赖少其对黄山念念不忘,他在作品《黄山之梦》(图18)上题“老夫归故里,日日梦黄山;梦中写来苦,笔笔汗湿衫”。他于1991年在纽约时,仍想念起1969年时的黄山,遂创作《黄山一夜雨》(图19),上题“一九六九年,余在黄山,夜宿半山寺,梦为雨冲去。晨起,壁上飞瀑悬空。遂扣天门而上天都峰。匆匆已二十有二年”。黄山成就了赖少其,赖少其也一直用画笔赞美黄山,虽然回到了广州故里,但他仍眷念着黄山,可谓身在南国心系皖。

▲赖少其,《黄山万松图》,143cm×348cm,1980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17)

▲赖少其,《黄山之梦》,76cm×84cm,1991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18)

▲赖少其,《黄山一夜雨》,83cm×149cm,1991年,私人藏(图19)
在广州,赖少其度过了他的晚年,并开创了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1997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历史年份。2月19日,邓小平逝世;7月1日,香港回归;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时的赖少其因帕金森综合征日益严重,住院治疗了大半年,但当他面对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时,垂暮之年的赖少其仍拿起画笔,在病床上创作了一批书画。其中有一幅花卉作品,墨色浓烈、色彩绚烂、浑厚华滋、畅快淋漓,线条极尽旋转、铺陈满纸、几无留白,情感与力量全面铺展开来却不粗糙。上题“献给党的十五大和香港回归”(图20),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赖少其,《献给党的十五大和香港回归》,42cm×50cm,1997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20)

四、党的文艺战士

1950年,赖少其在《歌颂光明的世纪》一文中写到“中国的民族与革命的人民,从被压迫到了翻身,从可怕的黑暗世纪到了光明的世纪,是经历了很多曲折,革命者的血真是‘血流成河’,这条道路,是用血铺平起来的。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没有苏联与新民主国家的帮助,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内人民的帮助,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是不可想象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个国家艰难缔造,对于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流血的一切可歌可泣的事迹,应加以歌颂,这是人民民主与民族精神最高的表现,这是这个民族得以在这个世界上站立起来的最主要基础。在过去,我们因此战胜了一切内外反动者,在今天与今后为了巩固与发展胜利,必须不断的激发这种精神。”

1980年,赖少其在《江淮文艺》上撰文《文艺应该代表人民的愿望》,文中写到“文艺应代表人民的愿望。因为人民的愿望,也就是党的愿望。人民性和党性是一致的”,“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同心同德,在党领导下解放思想,繁荣文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996年5月5日是赖少其加入中国共产党56周年纪念。此时的赖少其已身患帕金森综合征多年,并且小脑也已逐渐萎缩,但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他仍挥毫写就了一幅长4.2米的书法长卷《自述》(图21),文中写到“曾坚信自己也是坐不改名、行不换姓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者,能为祖国人民掷头颅洒热血的人。很惭愧的对无数先烈为了主义‘真’,在敌人屠刀面前高呼‘共产主义万岁’而从容就义的人,他们多么伟大。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回首一笑,是谁消灭阶级,也消灭了自己的党的人,才知共产党不为自己私利而斗争多伟大!‘自己不入地狱,何人入地狱?’地藏王墓的对联,不禁热泪盈眶者,此也。相信群众、相信党,‘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只能党指挥枪,不能枪指挥党,只要这几条原则不变,‘有错则改,明日可追!’容许犯错误,容改正错误,是党的一贯政策。”《自述》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对自己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者的灵魂拷问,也表明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赖之情。

20211215162903_86436.jpg

赖少其,《自述》,51cm×420cm,1996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图21)

作为一名战士,赖少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战,尽显爱国青年本色;作为一名文艺战线上的领导者,赖少其积极贯彻和执行党的文艺政策;作为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赖少其一生都践行“歌颂光明的世纪”这一誓言。特别是在安徽期间,赖少其以美为体、以史为魂,孜孜不倦地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他将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凝聚成恢弘壮阔的丹青画卷,通过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美术经典塑造人物、再现历史、描绘现实,生动直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赖少其作品中所描绘的党的历史都是其亲身经历的,他希冀用作品让人民牢记党的光荣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启迪他的时代,而进入新时代,重温经典,人们仍能从中汲取力量,并启迪未来。

 
注:原文刊登于安徽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撰的专辑《同行——安徽各界代表人士百年奋斗实录》(图22),谨以此文纪念赖少其逝世21周年。

《同行——安徽各界代表人士百年奋斗实录》(图22)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方磊
网络编辑:韩明铭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http://www.lsqysg.com

电话:0551-63521390

邮箱:lsqysg@sina.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石台路艺术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