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线上展厅——赖少其历史和作品系列展示
于在海
赖少其艺术馆策划并举办“线上展厅”活动,贯彻了文化和旅游部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现代化的多样性网络和数字化的广泛传播优势,弥补了线下展陈展品数量少、影响面小的缺陷,建立了线上文化服务人民的公共教育和推广宣传新模式,加强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文化艺术综合教育的良好效果。
今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木石精神•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文献作品展”,已按计划于5月份展陈。“线上展厅”也将依据精品展内容分为二个部分:
赖少其历史系列展示:全面介绍赖少其忠于党的理想信念,他一生进行革命事业和文化活动的历史概况,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赖少其作品系列介绍:系统展示赖少其版画、国画、书法、篆刻等多领域的艺术特色,刊登、点评、解析赖少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
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中国文化名人纪念馆,充分发挥收藏、展陈、研究、出版、交流和免费开放等多项职能,长期以来的大量工作、文化交流和文献整理,形成专业性、主题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并重的大批图文资料。
“线上展厅”根据编辑情况,在赖少其艺术馆公众号上每个月不定期的连续发布,每期信息量大,展品丰富多彩,更具有线上公教活动的特殊观感效果。
2021年5月28日
历史系列介绍(十六)
专题一:战争年代
重点介绍赖少其出生地区的历史特点、社会状况以及他的早期教育、木刻运动、斗争历程、革命事业、为民族解放所做贡献及文化活动、艺术创作等。
一、思想启蒙
二、新兴木刻
三、抗战宣传
四、泾县参军
五、皖南事变
六、苏北抗战
七、立功运动
八、战争后期
九、参加“两会”
专题二:新中国后
1949年之后,赖少其先后担任南京、上海、安徽文艺界主要领导,执行党的文艺政策,保护和团结艺术界人士,创建各地文化艺术机构,坚持马列理论学习,尊重和学习传统,创建“新徽派版画”。晚年定居广州,进行“丙寅变法”,艺术上勇于创新,取得新的成就。赖少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先后向国家捐献大批作品,体现了共产党员和老艺术家的博大胸怀,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南京工作
二、上海创业
注:以上内容请翻阅前期发布。
三、安徽贡献
1959年至1985年,赖少其长期在安徽担任文化艺术界主要领导,他负责创建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和团体,创办多本专业刊物;尊重和学习传统,挖掘古代徽派版画等民族遗产精华;培养年轻艺术家,组织版画创作,弘扬徽派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编著出版多本图书;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向国家无偿捐献作品等。
赖少其承前启后地开拓了徽派艺术新时代,成为安徽书画艺术的卓越代表和旗手,为安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创建组织
1959年,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长期担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之后兼任省美协、省书协主席及省书画院名誉院长。
1960年,先后成立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安徽分会,之后在他指导下陆续创办《安徽文学》《清明》《安徽音乐》《安徽曲艺》《安徽戏剧》和《乡音》等专业刊物。
(二)新徽派版画
1959年11月,赖少其受安徽省委指派,负责刚建起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总体设计,他亲自构思,为了体现地方化、民族化、重艺术效果的设计要点,确定了徽派文化特色的装饰方案并组织实施。
赖少其重视“古代徽派版画”传统的继承,倡导和带领安徽中青年艺术家深入生活,组织郑震、周芜、张弘、师松龄、宇夫、陶天月、林之耀、易振生等安徽各地版画家集体创作了多件套色木刻,其中《节日的农村》《黄山后海》《旭日东升》《黄山宾馆》《陈村水库》《沸腾的马钢》6件大幅套色版画被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赖少其亲自参与并合作创作了《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等版画作品。安徽厅布置完成后,受到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和安徽省委领导的称赞,被确定为人民大会堂的主要接待厅。
黄山后海 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52cm×90cm 1960年
节日的农村 赖少其、张弘、师松龄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53cm×91cm 1960年
旭日东升 赖少其、张弘、陶天月、周芜、师松龄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55cm×92cm 1960年
黄山宾馆 郑震、周芜、宇夫、陶天月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56cm×92cm 1960年
沸腾的马钢 易振生 套色木刻 纸本 26cm×54cm 1959年
陈村水库 陶天月、易振生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90cm×136cm 1960年
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版画家到各地写生,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生活的真实,把握时代脉搏,合作创作了《百万雄师过大江》《金色的秋天》《陈毅吟诗》等多件大幅套色版画,这批作品突破了历来木刻尺寸较小的限制,首创大型的画面及更加丰富、强烈的色调,尤其是反映了涉及安徽的历史题材、重要人物、工业建设、水利工程、农村新貌、淮北平原、长江淮河、黄山景观,体现了艺术创新和时代精神。
1979年,赖少其再次受安徽省委委派,第二次负责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设计和装饰,他亲自布置了这批版画,同时将这批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这批大幅套色版画在展场即引起轰动,被版画家李桦和古元称为“新徽派版画”而载入史册。这个时期徽派版画完成了到新徽派版画的蜕变,从而奠定了安徽版画在中国美术界的历史地位,安徽也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版画大省。
淮海煤城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70cm×164cm 1974年
淮海战歌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07cm×91cm 1974年
陈毅吟诗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29cm×92cm 1976年
毛主席在马鞍山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96cm×91cm 1978年
金色的秋天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67cm×92cm 1978年
百万雄师过大江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91cm×110cm 1979年
丰收赞歌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109cm×90cm 1979年
淮河之晨 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套色木刻 纸本 61cm×128cm 1979年
(三)非遗传承
赖少其到安徽关注地方的民族遗产和民间工艺,他对非遗文化非常重视,不仅深入了解、认真研究,还十分注重实际的运用和艺术的发挥,他与非遗文化的代表人物也结下深厚友情。
1.芜湖铁画
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以熟铁为原料,经加热后,用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法制成。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
1960年,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装饰之际,赖少其请国画家王石岑主持画面设计,特邀芜湖铁画艺人储炎庆,制作大型铁画《迎客松》。周恩来总理看到后认为含义和作品都非常好,指示放在接待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宾客,广结四海朋友。周总理在接待外国领导和国际友人后,常在铁画《迎客松》前合影。
1979年,赖少其又组织芜湖铁画艺人,创造了《岁寒三友》《梅山水库》《绿竹垂阴》和《喜庆丰收》4幅铁画作品。
周总理等人在铁画《迎客松》前合影
赖少其(前排左4)与老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铁画《岁寒三友》前合影
2.徽州砖雕
砖雕、木雕和石雕三种工艺是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称作“徽州三雕”,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砖雕主要装饰于民居的门楼、门罩等部位,制作程序、工具及技法复杂多样,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广泛应用于徽州的建筑装饰。
1960年,赖少其组织徽州民间艺人设计制作了《百花齐放》《五谷丰登》两组大型砖雕,布置于安徽厅内两面主墙上。1979年,砖雕再一次被运用到安徽厅的装饰中。
3.望江挑花
望江挑花是安徽省望江县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这一艺术最早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正反成趣”,正反两面观看,图案一样。望江挑花从棉到布,从布到饰品,经、浆、挑、绣、刺等等,每一步都讲究“精”和“细”,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独具特色。
1960年,望江挑花已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家具的装饰。1979年,赖少其精选安徽望江民间挑花“双凤”和“蝴蝶”图案,运用到安徽厅的雪影格窗帘、沙发扶手及靠背的设计上,又将挑花加工成为礼物,中央首长接待国宾时送给来访的总统及主席夫人。
赖少其将望江挑花用作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沙发扶手的装饰
《安徽厅简介》(手稿,共3页,释文略)
4.庐阳花布
安徽合肥古称“庐州”,望江古称“雷阳”,两地民间流行挑花,白地蓝花,它是从民间美术中的挑花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经过提高,采用现代机印花工艺,重新组合传统挑花图案,生产出来,制成适合于衣饰、帘布、被面等实用的印花布,后被称为“庐阳花布”。
赖少其1985年撰文《漫步庐阳花布——工艺美术一例》,介绍了庐阳花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的艺术效果、实用特色和广泛影响。后来在安徽的外事工作中,庐阳花布还常常被当作珍贵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赖少其文章《漫步庐阳花布——工艺美术一例》刊载于1985年9月30日《安徽日报》第3版
5.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末的怀腔或“皖剧”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具有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最具代表性。赖少其作为分管艺术的宣传部副部长,经常应邀审查节目,对他们的唱腔、舞台、道具、服装等提出不少修改建议,与严凤英、王少舫等演员结为知音好友、往来密切。
“文革”中,严凤英屡遭批斗,最后自杀身亡。1978年,安徽省文艺界举行了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大会,赖少其特地创作《落花曲·吊严凤英》:“十年落花无数,何来锦囊?亦无埋花处。花在泪中难为土,举起招魂幡,犹有伤心处。春满江淮花起舞,燕子已归来,君在九天碧落处。”
1978年,安徽省文艺界举行了严凤英同志平反昭雪大会,除了讲话和悼念仪式外,赖少其作词、时白林作曲的《落花曲·吊严凤英》的曲调还作为哀乐在追悼会上播放,参会者听了无不思痛流泪。
如今,在安庆市严凤英故居和桐城市博物馆,均陈列着赖少其自书《落花曲·吊严凤英》。
落花曲 27cm×53cm 1980年
1978年,平反大会上展示赖少其的悼词《落花曲》
(四)研习新安
20世纪60年代初,赖少其多次到安徽省博物馆、皖南的黄山市博物馆等地调研,对中国著名的地域山水画流派——新安画派情有独钟,他认为新安画派是徽派文化的代表之一,应该传承和弘扬。他按原画尺寸一丝不苟地临习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渐江、程邃、戴本孝和梅清等名作约40件,有的画作还反复临习多次,并且在一些作品上作了关于笔墨技法及临学观感的题跋。
临渐江《晓江风便图》 纸本墨笔 30cm×251cm 1962年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明程邃山水临本册》 赖少其题签
赖少其题跋《明程邃山水临本册》 纸本 35cm×57cm 1986年
临垢道人《山水册》之一 纸本墨笔 36cm×51.5cm 1962年
临垢道人《山村泊渔船》 纸本墨笔 1964年 81cm×42cm
1984年5月5日,在安徽省歙县举办纪念新安画派大师渐江逝世320周年、黄宾虹诞辰120周年大会,之后成立歙县新安画派研讨会,赖少其受聘为顾问。接着在合肥市的省委稻香楼宾馆,安徽省文艺界举办纪念渐江逝世3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新安画派名家名作展览活动。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含台湾、香港地区)著名汉学家、美术史论家、画家300多人到会观展,在研讨会上提交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安徽省文联主席兼省美协主席的赖少其负责筹办了这项活动,向海内外展示了安徽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推动当代安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赖少其(第1排左27)参加1984年5月14日安徽省举办的纪念渐江逝世3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五)早年创作
赖少其注重“师古人兼师造化”,他游走在江淮大地,屡上黄山写生,创作了大批以黄山为主,反映祖国美丽山河的山水画作品。1963年创作的《巢湖渔歌》《新安江上》《黄山晓云》《百丈泉》是其早期山水画代表作品。赖少其将传统水墨技艺与早年木刻深厚功力融合运用,形成自己国画山水的独特风格。
巢湖渔歌 纸本设色 28cm×40cm 1963年
云来峰转 纸本设色 144cm×91cm×4 1980年
武夷九曲溪 纸本设色 38cm×270.8cm 1982年
清流激湍 纸本墨笔 67cm×40cm 1980年
黄山奇趣图 纸本设色 1980年 69cm×40cm
(六)书法艺术
赖少其早年反复临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后学郑板桥、邓石如、尹秉绶及金农,晚年临练《石门颂》《好大王碑》,深入汉隶和魏碑传统,所练就行书流走自然、体势劲健。他对安徽书法代表人物、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有深入研究,曾撰文《邓石如研究》《论邓石如》等学术文章。
20世纪70年代开始,赖少其对金农漆书尤为倾心,反复研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大批作品上金农体题款端庄古朴、尤见功力,充分体现了他内蕴高雅的书法风格,对安徽书法界产生重要影响。
1980年3月,安徽省书法金石学会在合肥成立,赖少其被推选为会长;1981年10月,安徽省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赖少其当选为主席。
临《汉石门颂》
临《好大王碑》
临《唐玄序集王羲之书金刚经》
临金农《销寒集序》
《邓石如研究》 1983年
李颀听董大弹胡茄 69×33cm 1980年
“欲佩独弹”联 131cm×32cm×2 1986年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4cm×49cm 1988年
“少年白首”联 108cm×27cm×2 1989年
“素心悠然”联 104cm×17cm 1990年
生命不息 41cm×152cm 1999年
战斗不已 41cm×152cm 1999年
(七)篆刻艺术
赖少其的篆刻艺术远追秦汉,同时深研近现代名家,对皖派程邃和邓石如、浙派吴昌硕等篆刻艺术有深入研究,擅长以书入印,诸体兼善,线条厚重,挺直苍劲,呈现出沉雄朴厚的风貌。
赖少其的篆刻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年代初和70年代,文革停职期间,他创作了数百方印章。1971年自订印谱《无逸室印存》,收录印文144件。
《无逸室印存》 纸本 33cm×21cm 年代不详
印文(六面印):孺子牛(朱文)、打落水狗(朱文)、武昌鱼(白文)、饮茶粤海(朱文)、韶山(白文)、中流击水(朱文) 1970 年
(八)理论研究
赖少其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党的文件和政治学习,同时注重革命理论的研究,尤其难得是他在阅读马列经典著作时,认真作了大量笔记和注释,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赖少其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第三版)的读书笔记(1961年—1962年)
赖少其《共产党宣言》个人学习札记初稿
赖少其《哥达纲领批判》个人学习札记初稿
赖少其《国家与革命》个人学习札记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