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线上展厅·公共教育
——赖少其艺术馆系列展示活动
于在海
一、活动意义
当今全球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文博机构长年线下的陈列展品、常规操作及免费开放的同时,策划线上展厅、网上观展的新技术运用模式,形成常规展览拓展和延伸的平台,也是未来美术馆展陈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之一,更扩大了美术馆公共教育和推广宣传的服务区域。
创新高质量的新型网络化传播方式,提供不受地域、距离、时间、费用等条件限制的广阔展览空间,有助于观众随时欣赏、线上呈现各类作品的新样态。同时,有利于催促美术馆更充分地挖掘和运用馆藏资源,普及美术知识,传承民族遗产,进行更大范围的艺术共享和文化交流。美术馆也发挥库存数据资料充分展示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升广大观众的现代理念和信息素养。
二、活动开展
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线上宣传的文件精神,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政府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名人纪念馆,增强公共教育、文化服务和推广宣传意识,在2020年2月份筹划了“闭馆防疫·线上展厅”,2月22日和3月5日发布了第一、二期,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3月16日,赖少其艺术馆恢复开放,即对资料数据进一步系统的梳理和整合,设计十二个展示栏目(暂定)及相关专题,更新为“线上展厅·公共教育——赖少其艺术馆系列展示活动”,计划每月上旬、下旬二期,每期依据内容篇幅,分为上、(中)、下,部分文献史料和视频作为链接。
2020年度,线上展厅的重点将配合赖少其诞辰105周年、赖少其逝世20周年和赖少其艺术馆建馆15周年的纪念及《赖少其全集》出版的系列活动,同时展出各类美术教育、专题展览、文化交流的概况。赖少其艺术馆各部门互相配合,工作人员分期编辑,在艺术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及雅昌艺术网等合作的相关网络上,依据情况安排定期或专期,相应的展示栏目上分别推出系列、多彩的主题,展示馆藏赖少其各类作品和文献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及赖少其艺术馆的工作业绩,对外形成更广泛的影响。
通过线上多方面、多样性的系列展览,弘扬赖少其艺术及其“木石精神”,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艺术。同时,赖少其艺术馆作为合肥市的“艺术名片”、“交流平台”和“文化窗口”,运用文博事业单位的多方面功能,展现赖少其艺术馆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尤其是在线上展厅的操作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创新网络资源运用的发展模式,探索线上展示的运作方式和充实多方面的展览内容,形成文化服务和艺术传播的独有特色,在公共教育和推广宣传等方面加强深度和广度,力求达到更强烈、更好的观赏效果。
三、活动主题
(一)生命的辉煌·纪念赖少其诞辰105周年(1915-2020)、
赖少其逝世20周年(2000-2020)
《赖少其全集》(九类十一卷本)2019年7月份出版并于9月份荣获中国出版界第28界优秀美术图书“金牛杯”金奖,结合此全集出版的宣传、座谈和研讨,举办卷本展示、专题展览及学术研究等系列的纪念活动,宣传赖少其艺术为人民的美学思想、不懈奋斗的“木石精神”及作品创作中体现的“时代精神”。
线上展厅更着重反映赖少其近七十年曲折生涯所涉及中国近现代政治和文化历史上系列重大事件,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他多个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对广大观众加强爱国主义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教育。
(二)春华秋实·纪念赖少其艺术馆建馆15周年(2005-2020)
线上展厅将回顾赖少其艺术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展示艺术馆以研究、弘扬赖少其艺术为中心,做好藏品保管、文献征集、史料整理、展览活动、学术研究、画册出版和免费开放等工作。其内容着重艺术馆历年举办重要活动的主要成果和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多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学术性、史料性和专业性并重的良好业绩,以及成为中国美术馆界重要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反映合肥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
同时,展出2020年度的重点专题展览及公共教育活动,之后将编辑线上展厅内容年度汇总的文献集及安排展陈,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的成效。
2020年3月25日
第三期上篇内容主要是:赖少其年谱简编及珍贵历史照片(之三),赖少其1950-1970年代版画作品(部分),鲁迅与赖少其通信(之三)及赖少其早年文章等文献史料。
一、生平简介
(栏目编者:程明)
赖少其年谱简编之三(1939年-1941年)
周新月/编
1939年 己卯 25岁
10月,参加新四军,任军政治部文艺科科员、《抗敌画报》主编。与沈柔坚等组织“木刻研究会”。
赖少其刻《埋了战士上战场》木刻(原版背面)
释文:1940年,云岭,木刻研究会少其刻,埋了战士上战场,1940,夏。
赖少其刻《埋了战士上战场》木刻(原版正面)
1940年 庚辰 26岁
5月5日,由何士德、刘思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三支队五团政治处宣教股长。
赖少其入党的党籍证明书
《渡长江》赖少其作词,何士德作曲
1941年 辛巳 27岁
1月,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被关押在旌德。脱逃至繁昌,再次被捕,被关押在泾县。3月,押解休宁临溪。患病几近昏迷,幸得狱友王任之及时治疗,基本痊愈。在狱中,为王任之兄妹刻“壬之”“王丽娟”印。
赖少其在繁昌三支队五团住处
赖少其在繁昌旧居
1980年代初,赖少其去临溪重访皖南事变被关押的旧地
赖少其狱中为王任之刻“壬之”印
赖少其狱中为王任之妹妹刻“王丽娟”印
5月,与二十多位新四军干部押解江西上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别训练班(习称“上饶集中营”)“编训”,途中策划暴动未果。关押于周田第三区队,在狱中为冯雪峰《狱中诗》插图,为狱友刻“毛仙鹏”印。
赖少其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周田第三区
赖少其睡觉的床铺
赖少其狱中作《月夜》
赖少其狱中作《国殇》
为狱友刻“毛仙鹏”印
11月,因出墙报创作《高飞》刊头画等鼓励狱友抗争的行动触怒狱方,与钟袁平被押往茅家岭,施以站铁笼等酷刑。
赖少其狱中创作《自由的高飞》壁画。1950年代,赖少其在上海根据在上饶集中营时所作壁画的回忆,创作了版画作品《自由的高飞》,捐赠给上饶集中营管委会作为纪念。
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旧址
赖少其是唯一在茅家岭监狱被吊单人“铁刺笼”、遭受残酷刑罚3天的革命者
现挂于“铁刺笼”旁的标牌
注:补充图片
1、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外景
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2006年,现代化的纪念馆新馆落成,赖少其应邀题写馆名
2、展厅内记录赖少其受刑的图片
3、关押过赖少其的小禁闭室
小禁闭室标牌
12月6日,在地下党组织安排和冯雪峰等狱友帮助下,与邵宇成功越狱,辗转至上海。
1973年夏,赖少其(左)与邵宇(右)在天安门前合影
1980年代后期,赖少其与邵宇合影,两人共同回忆当年逃出上饶集中营的经历
1987年11月30日,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赖少其书画展览”,开幕式后赖少其(前右2)与时任文化部长黄镇(前右4)、时任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前右3)、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后右5)、广州市市长朱森林(后右3)及老战友邵宇(后右4)合影
二、代表作品
(编者 丁远飞)
(一)赖少其版画艺术(之三)——赖少其1950年代在上海工作期间的版画作品。
1952年4月,赖少其从南京调到上海,主持华东区文艺界工作,先后担任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秘书长、华东(上海)文联及美协的常务副主席兼党组书记,上海中国画院筹备组组长等,负责华东和上海的文联、美协、上海中国画院及上海美术馆等的筹备,创建新中国初期华东区及上海市的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他在上海繁忙的工作期间,坚持艺术创作,一批套色版画作品内涵丰富,画面构思新颖并极具特色。
一、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赖少其内心慢慢回归了平静,夜深人静之时难免回忆起烽火连天的往事。他作为艺术家拿起了刻刀,回忆当时在上饶集中营所作壁画《高飞图》,以此为原稿,创作了色调深沉的套色版画《自由的高飞》。
1、自由的高飞 1950年代 26cm×18 cm
注: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赖少其和五团战友为掩护新四军军部,先后参加抢占高岭、血战东流山战斗。1月中旬,突围中被俘。 5月,押往江西省的“上饶集中营”。赖少其利用出墙报机会,创作鼓励革命志士冲出囚笼的《高飞图》刊头画,喻意雄鹰被囚铁丝内网向往自由地飞翔,表达了难友们争取挣脱锁链,向往抗战前线的强烈愿望。因此被特务关进茅家岭监狱的残酷刑具“铁刺笼”中,吊站3天,但坚贞不屈。
二、农村新貌
1957年,赖少其作为领队并和林风眠、关良、陈烟桥等十余位画家到上海川沙参加劳动,创作了贴近农村、反映农业生产及农民活动的系列套色版画。深刻诠释了艺术为人民、灵感来源于生活、作品反映现实的时代精神。
▼1957年,赖少其和关良、林风眠在上海川沙县下放劳动时,在农民的住房墙面上合作创作的壁画。
1、乡村壁画 1950年代 26×38cm
注: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曾经一度兴起了新壁画活动,赖少其不仅亲自和艺术家们绘制了壁画,同时用此幅套色版画作品,表现了农民热爱艺术、在自家墙壁集体创作的过程,也是对那个时代的记录。
2、水车 1950年代 38cm×29cm
3、农村食堂 1950年代 38cm×29cm
4、乡办工厂 1950年代 38×29cm
5、瓜棚 50年代 29×38cm
注;以上四件小幅套色版画反映了农业生产、农民劳动和农村生活,充分表现了上海郊区人民现代生活的气息。
三、绿色生态
由于新社会的到来,此时艺术家的题材更侧重描绘平静的自然风光,题材的选择也表现了赖少其内心幸福祥和的心态和独到的艺术思维。
1、江南春雨 1958年 38cm×26cm
注:此小幅版画体现江南水乡的景色
2、初夏 1958年 27×19cm
注:赖少其在作品背后题:1958年作于上海郊区,再印浅色,后印墨绿。此画为后来成为“新徽派”木刻最初尝试。探索了版画套色程序及色彩效果,体现了赖少其的创作实践及艺术理念。
此幅套色版画表现了夏日农田蚕豆枝上大小两青蛙的情景在池塘,边上一个蹲着的一个跳跃着,画面动静结合,艺术家的目光表达了一种生活情趣。
3、轮船 1950年代、26×38cm
注:此幅版画刻画了黄埔江边的轮船,反映上海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交流
下面这幅版画是1959年赖少其与苏联乌克兰李特维年柯教授合作的一幅作品,赖少其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中国传统技法,而且也吸收西方木刻的优秀工艺。
▼有朋从远方来 1959年 22.5×20cm
▼1959年,赖少其与乌克兰著名版画家李特维年柯(右一)在上海锦江饭店创作版画的照片。
▼1959年,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和李特维年柯在张乐平家中做客(右3为赖少其)
▼1959年1月,赖少其(左2)和张乐平(右1)与苏联友人一起在合作壁画
《并肩前进》前合影。
(二)赖少其回忆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的诗词作品。
一、渡长江
划呀哟嗬,划呀哟嗬!
薄雾弥漫着江面,江水冲击着堤岸,当这黑沉沉的午夜,我们要渡过长江。
饥寒困苦算得什么?敌舰上下戈游,我们不怕。
长江是我们的,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我们要渡过长江,获得更大的胜利!、
注:1940年,赖少其到了皖南新四军以后,在军队政治部负责宣传和宣传和美术工作一段时间,后向组织要求下连队,调任三支队五团宣教股长。在紧张的抗战斗争中激发他的诗情,心情澎湃地创作了这首词,由新四军军歌作者、中国著名音乐家何士德谱曲,以后成为激励斗争的战歌传唱大江南北,成为新四军著名歌曲之一。
二、赠王任之
为王任之刻“壬之”印边款:
当我站在北国城头上展望,向着黄河的时候,我才感到祖国是多么辽阔,但心是寂寞的。不要忘记那雪影独步的人,虽是寂寞的,但却多伟大!把信心托于潮汐吧!从海浪中去认识自己与飞帆。
一九四一年三月作于临溪“皖南特训处”监狱
现藏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
三、石扇子,不扇风,哥哥带妹坐牢笼,叮叮咚,叮叮咚。
注:1、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时为共产党员的王任之留在歙县,以医生为职业掩护,从事地下斗争。1月12日国民党特务将其逮捕,并把其妹一同逮捕入狱。这就是所说的哥哥带妹做牢笼,被关押在皖南特训集中营,后与赖少其相识。赖少其为兄妹俩各刻了一方印章。现为歙县博物馆藏。
2、王任之(1916——1988),和新安医学继承人和发扬者,当代安徽中医界领军人物,曾任安徽省卫生厅厅长。他于1941年在皖南休宁县临溪集中营和1961年6月在山东衮州,两次挽救赖少其生命,是赖少其的最亲密的朋友之一。
3、2015年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编印的《铁窗友·医患交·书画缘——赖少其与王任之交往文献集》和王任之的照片。
四、月夜(歌词)
星儿明灭,月儿穿过如絮的云团。我的心象湖畔的芦苇,随风飘荡,你痛苦了吗?你疲倦了吗?不!我曾奔走万里的途程。你痛苦了吗?啊!这一爱国忧家的忠诚,你是来自西北,我是来自东南,你是来自黑龙江上,我是来自南国的海滨,为了赶走日本强盗,泣别了爹娘,别离了家乡,我的心象怒吼的钱塘江江潮。我何其年轻,象钢铁一样的坚强,月儿慢慢幽暗,我伴随着孤灯,默默无言。我伴随着孤灯,默默无言。
五、诗一首
尊经阁里不传经,从此始闻朗读声。
夜漏欲残人未睡,醒时犹觉梦魂惊。
注;1941年皖南事变后,赖少其第二次被捕,后被关在泾县夫子庙监狱。在心情激愤之下写了这首诗。
六、诗一首
从来未受缧绁累,于今始进夫子庭;
宫墙寂寞楼台旧,竹影暗传春风铃。
注:赖少其在夫子庙狱中得知原来被蒋介石取消的新四军番号,又被中共中央恢复,高兴之余写此首诗。
七、国殇
来时白雪铺广野,不觉江南蝴蝶飞。既欲亡羊思补牢,子兮子兮胡不归?!胡不归兮可奈何,惟抱玉兮以沉疴!夕阳西坠误迟暮,从此江河不扬波。不扬波兮人已去,人已去兮名不坠。名不坠兮草萋萋,草萋萋兮心欲裂!
注:1942年5月,赖少其皖南事变后被捕押往上饶集中营途中,去临溪“皖南特训处”之前所做此诗并刻在手杖上。
八、太平湖上行
巍巍群山,平湖如镜;清波荡漾,激怀难禁。昔吾周公,身兼国任;石乱流急,纵筏东进;伊泽永存,天长地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太平湖原名陈村水库,此处曾为新四军军部后方,一九三九春,周恩来经青弋江抵泾县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指示。
九、归故乡
归故乡,辗转难眠,往事绕枕边。镣铐响时知永别,骨肉横飞是战场。黑云压顶船欲翻,曙光一线经晓寒。古圣今皆如此,各为时势放光芒。
归故乡 136×34.5 1983年
注:赖少其亲属藏
十、凭吊 皖南事变战场
宝刀出鞘,一刀二刀,砍得崖裂峰转,瀑泻山摇。站在莲花峰上,俯瞰苍茫处,犹闻战马咆哮。最可叹,九千健儿误入敌阵,此恨难消。胜与败兵家常事,何必牢骚。白发萧萧战袍未锈,宝刀在腰,足下群峰俯伏,耳听万松涛。
凭吊 27cm×73cm 1980年
注: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藏
十一、云岭
天若漏时石补天,头颅掷去虎狼怆;
战友重逢皆白发,军歌响彻大祠堂。
注:皖南泾县云岭大祠堂,即陈家祠堂,为当年新四军军部驻地。1941年春,此后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85年春,新四军老战士集会云岭,赖少其触景生情慷慨悲歌,乃作此作。
十二、忆战友
天涯何处无芳草,独怜此地黄花开;
不因峪底埋断戟,岂非开国栋梁材。
注:1985年春赖少其在安徽缅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战友所做。
十三、题《山泽烟云》
一九四二年春,从上饶集中营经上海至苏中,与曾菲遇,亦千里姻缘一线牵耶。曾作诗一首,云:“路湿轻罗衣,雾重难举眉。轻狂走野径,未知醉如泥。”匆匆已四十余春矣。今又作一诗云:“铁打江山血铸成,铜豆掷地声铮铮。身非髯虬离故国,-担清风进锦城。”曾菲同志嘱书并以此册归之。一九八五年六月于庐阳,赖少其。
(一)莽莽苍苍云掩石,流泉淙淙松风织。梦来枕边知何处,思去萦怀难寻得。乙丑初夏于庐阳。赖少其。
(二)淋漓泼墨漫无边,写天写地写心肝。若问此中为底事,只缘星斗已阑干。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赖少其。
(三)雨落千山翠欲飞,瀑泻悬崖鸟声微。五十年前凝碧血,萧萧白发载马归。赖少其。
(四)事到艰危见肝胆,清风明月古人心。抚琴喜听泉三叠,落墨先作梁父吟。赖少其。
(五)开闸观宝剑,双鬓白如霜。林泉怡德寿,七十归故乡。赖少其。
(六)流泉悬空三千丈,峭壁当扉夏犹凉。读书常忘日正午,蝉鸣榻畔月伴眠。赖少其。
(七)大瀑流天外,登高掩柴扉。雾重迷回路,日暮采霞归。赖少其。
(八)天地有正气,浩荡若神明。悠忽来腕下,万壑皆蒸腾。赖少其
(九)良骥日千里,抚剑如雷鸣。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赖少其于庐阳。
(十)元人之法已难寻,几人识得垢道人。倪迂出没烟波里,渐江学古能烁今。
注:赖少其亲属藏
三、文献史料
(栏目编者:程明)
(一)赖少其与鲁迅、许广平往来信件
1935年至1936年,赖少其与鲁迅先生往来通信共有七封,现存六封,其中鲁迅致赖少其信五封,赖少其致鲁迅信一封;此外,赖少其于1937年致许广平信两封。以上八封信件现均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此篇选编两封。
1、鲁迅致赖少其信之五 1935年8月18日
少麒(其)先生:
十一日信收到。我没有收到插图,所以并没有送到商务馆去。书店里好像也没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是请先生先写信问一问您的朋友罢。
专复,即请
时绥。
干 上
八月十八日
2、赖少其致鲁迅信 1936年9月10日
鲁迅先生:
我们和千千万万人一样都在关心着先生的贵体,也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在祷祝着先生健康!因为先生永没有离开这广大群众的怀抱,所以对于先生是非常亲切的,尊敬的。现奉木刻二帧,这也仅是表示一点尊敬的微意。
广州文艺工作者,随着统一战线的提出,血诚的联合起来,成立了“广州文艺工作者协会”。闻上海已先有这样的组织,不知先生知道其中详细的情形否?我想若有可能,是必然的应该把阵容更加扩大!凡一切的救亡团体都应该统一起来。
但,在这统一阵线开始了联结,同时要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的现在,作为主要问题之一的“怎样去实践集体创作与研究”便被提出。这个问题虽然已经有人尝试过,并且已有作品产生出来,但我们对于他的方法是很怀疑的。原因便是这样:
(一)还没有实践真正的集体创作,我们在《光明》上可以看到洪深先生等的集体创作的戏剧,在其他杂志上也同样可以看到所谓集体创作的产生,但我们看不到他的特点,若果将集体创作这几个字抹去,我们永不会估到这是用集体的力量产生出来的。
问题并不是在集体创作没有好处,倒是误解了集体创作的含义。他忘记了集体创作也应有个性的充分的发展,然后才有伟大的前途。
方法是这样错误的:大概是综合几个人的意思,然后由一个人执笔写出(创作)来,再经过大家的修饰(解),便算了事。这样若算“论说”是可以的,但是“创作”这未免要使人怀疑;同时我更怀疑到这样的创作法是否可以叫做集体的创作法?因为综合几个人的意思,而不能几个人同时创作(也可叫做执笔),这不能算是集体创作。实在他所集的仅是“材料”,并不是“创作”!我们不能因“材料”是由多数人供给的便算是集体创作。《死魂灵》的题材是由人家供给果戈里的,果戈里的母亲也曾为《死魂灵》供给材料(见他写给他母亲的信中),但我们并不叫做集体创作。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创作仍是属于果戈里的事。
我们以为集体创作要有以下的事实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甲)不同人物的集体创作。(乙)不同环境的集体创作。我们知道,这社会是有各阶层的人物的,而各阶层的人物又因宗教,言语,习惯,性格,思想……而各有不同。我们每个人仅属于某阶层内的一小细胞而已。所以我们便发生了和其他阶层的隔阂。虽然可以由平时对于其他阶层的观察和由书本上吸收各方面的材料,但总不如表现其本身所属阶层内的更正确更深刻。所以在这样的时候,便有集体创作的必要。譬如以一篇抗战救亡为题材的小说,里面是包括(抉)了各阶层的人物,如学生,劳苦大众,商人,官僚,汉奸……但为着表现得更加真实,是可能的由各阶层的人担任描写其本身(或熟识其他阶层者)所属阶层的物人,定能更加彻底。而也可充分的发展各个别的“个性”——譬如描写到某一阶层人物时就由某一阶层的作者描写,好像戏剧中的角色一样。其次是关于不同环境的集体创作。实在我们没有见过雪的,根本便没有法子描写雪究竟是怎样冷?落雪的时候究竟又是怎样的情形?又如我们没有到过北平,便没有法子描写北平究竟是怎么样子?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为着更加真实与正确,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分开来做。
(二)还没有把集体创作的范围扩大。我们觉得集体创作不仅是局限于某一部门本身的集体创作,而是有可能的把各部门都联合起来。我们写一篇集体创作的小说固然可以和插画家集体创作,就是诗歌,戏剧,音乐……等也可以。实在到了真正集体创作的时候,是应该成为“立体”的,里面分不开小说,绘画,诗歌……仅是觉得一种“力”的表现,它包括(抉)了声,色,形各方面。因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所以必然的要有充分的能够容纳这种表现的方法。这方法,我以为只有应用到“动”的展览会方面,这即是说,在一个集体的题材之下,同时演戏,展览绘画(这些绘画当然都要与题材有关),朗读诗歌。(作为其中一部分)讲解小说,歌唱……以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方法去进行。我想定能达到更神奇,更伟大的发展。
——我很知道,有许多地方仍不能将我所想说的说出来。但这问题确是大问题,也是在现阶段中一种最主要的问题。
所以,很希望先生能够指示我们,并指示一切的救亡大众!并祝健康!!
赖少其 敬上
九月十日
(通讯处:广州市莲花井松庐)
(三)赖少其文章《中国木刻界的新展望》
摘自《广州民国日报》1935年3月23日——《艺术》第四十六期
资料来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
2.以上文献编入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编辑、于在海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的《赖少其版画文献集》,也编入荣宝斋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赖少其全集》。
(四)赖少其回忆皖南事变和上饶集中营的系列文章
1.回忆皖南事变
(1)绝璧上(原载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三日《苏中报》)
(2)《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谈周而复的《太平洋拂晓》(赖少其手稿)
(3)在《苏中报》的一段回忆(原载《回忆苏中报》,杨涵捐赠书籍《喉舌与弹角》第303页。)
2.以上文章选自洪楚平、赖晓峰、于在海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赖少其诗文集》,也编入荣宝斋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赖少其全集》。
2.回忆上饶集中营
(1)站铁笼的第一天(原载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滨海报》)
(2)战斗、友谊与诗——悼念冯雪峰同志逝世十周年(作于1986年3月7日,刊登于1986年8月16日《光明日报》)
(3)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返回解放区的经历(1993年8月2日根据录音整理)
(4)回忆赖少其·从上饶集中营到杭州——写在“烽火·木痕——赖少其版画艺术展”
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安羽 2008年6月
2.以上文章1—3选自洪楚平、赖晓峰、于在海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赖少其诗文集》,也编入荣宝斋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赖少其全集》。
四、画册出版——赖少其生前出版的画册、图书(之一)
(编者 魏振)
注:按出版时间排列。
(一)《创作版画雕刻法》(上海形象艺术社1934年)
《创作版画雕刻法》,由赖少其(时年19岁)翻译并撰《序》,从木版画概说、创作、用具、刻版、印刷、版式、材料等方面介绍日本及世界版画艺术,书中收录10件李桦、赖少其、徐华华等创作的木刻作品。
▼封面及版权页
▼目录
▼赖少其自序
▼书中赖少其作品
那时才下雨呢
风景
月下
(二)《通俗木刻创作法——第一张木刻》(苏中报社 1944年)
《通俗木刻创作法——第一张木刻》,赖少其著,老版画家杨涵刻蜡版油印。此书是赖少其1943年在《苏中报》工作时写的“通俗的木刻创作法”,后作为赖少其、杨涵等人发起的“苏中木刻同志会”教材使用。
▼封面与扉页
▼内容摘选
(三)《文代归来》(上海正风出版社 1950年)
《文代归来》,赖少其著,汇编作者1949年至1950年撰写的11篇文章,反映赖少其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和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传达会议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等内容。
▼封面与封底
▼扉页与版权页
▼序言
▼目录
(四)《论画》(华东美术家协会印 1954年)
《论画》,赖少其著,书中反映了作者对造型艺术的构思,从现象与本质、生活的真实、表现妇女、表现历史题材、生活与政策、矛盾与冲突、造型艺术的特性、政治敏感性与艺术敏感性八个方面加以阐述。
▼封面
▼内容摘选
(五)《黄宾虹山水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1955年)
1954 年冬,赖少其在上海茂名南路“文化俱乐部”为黄宾虹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黄宾虹九十山水画展”,展出约 100 幅山水画、10幅花卉、一幅鸭、一幅人物。1955 年 3 月 25 日,92 岁的黄宾虹在杭州去世,赖少其到杭州为黄宾虹治丧后,即精选画展的 20 幅(画册标明16 幅)山水作品,编辑《黄宾虹山水画集》并安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同年 12 月出版。赖少其亲自撰写前言,对黄宾虹的爱国情怀、传统研究、艺术观点、师法自然、注重写生、笔墨特色、无私奉献等恢宏丰厚的艺术人生,作了全面回顾和高度评价。
在全国刚解放、文艺界还很薄弱的当时,赖少其能够对一位老一辈艺术家的人品、才艺做出深刻认识并总结评价,这是极为罕见又很难得的,体现了他对黄宾虹的深厚感情和作为艺术家的学识胸怀。
▼封面及版权页
▼赖少其前言
▼书中部分黄宾虹作品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魏振
图文:丁远飞 / 魏振 / 方磊 / 程明 / 韩明铭
排版: 韩明铭
http://www.lsqysg.com
电话:0551-63521390
邮箱:lsqysg@sina.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石台路艺术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