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特展 >>线上展厅
一、生平简介
(栏目编者:程明)
赖少其年谱简编之九(1994年-2000年)
周新月/编
1994年 甲戌 80岁
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5月,广东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庆贺赖少其同志从艺六十周年暨八十寿辰、赖少其与曾菲伉俪金婚系列纪念活动”“赖少其书画回顾展”“赖少其从艺六十周年研讨会”。
左起:原广东省长梁灵光,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曾菲,赖少其,省长朱森林,原省长刘田夫
9月,“赖少其书画回顾展”在合肥举办。
安徽省书协授予最高荣誉奖“邓石如杯”。
1995年 乙亥 81岁
1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102)——山水部分·赖少其绘》。
4至7月间,因患帕金森氏综合症进广州珠江医院住院治疗。【编者按】此后赖少其曾多次长期住院治疗,但仍然坚持书画创作。其八十岁以后书画创作,被称之为“衰年变法”阶段。
10月,“赖少其书画回顾展”在上海举办。
赖少其夫人曾菲女士讲话,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出席并剪彩
12月15日,“赖少其捐赠书画作品展开幕式暨赖少其捐赠书画作品交接仪式”于广州美术馆举行,与夫人曾菲将书画作品236件捐赠给筹建中的广州艺术博物院“赖少其艺术馆”。
赖少其捐赠书画作品展
曾菲女士(左3)代表赖少其(左2)向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高祀仁(右1)捐赠作品.
1997年 丁丑 83岁
4月,书法作品获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港澳台文化事物司主办“‘迎接九七香港回归’中国书画作品大奖赛”成就奖。
1998年 戊寅 84岁
5月,“赖少其八十后新作展”在广州举办。广州出版社出版《赖少其八十后新作》。
广东画院举办“赖少其八十后新作展”
8月8日,因吞咽困难依靠鼻孔插管输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嗣后三年中仍以顽强毅力坚持书画创作。
1999年 己卯 85岁
5月,“赖少其近作展”在广州举办,获“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美术奖”。
2000年 庚辰 86岁
3月,与夫人曾菲精心挑选八十岁后书画代表作36幅,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
5月,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赖少其艺术馆藏品》。
9月24日,在夫人曾菲陪同下坐轮椅出席广州艺术博物院和赖少其艺术馆揭幕仪式。
11月28日凌晨4时10分,于广州珠江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五周岁。12月14日,广州市举行“赖少其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广东省、广州市党政领导和文化艺术界人士千余人参加告别仪式。
二、代表作品
赖少其山水作品(之一)
早年影响和写生基础
丁远飞
赖少其是山水画大家,其山水画的历程成因并不为人熟知。本文根据已知文献和图式,试图发觅早年多方面的艺术。
一、龙山学徒
有记载的赖少其艺术之路,应从赖少其上龙山中学开始。胡志亮先生的《木石魂—赖少其传》这样描述:
龙山中学的美术老师姓彭,广西人,四十多岁的模样,戴一幅金边眼镜,却穿着长袍。彭老师没有进过大学,师出无门,靠自学练就了一身本领,是陆丰有名的丹青高手。
彭老师的美术课将赖少其带进了一个新奇的尧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他没有想到,中国的美术原来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绘画具有如此高深的学问,中国的笔墨技法能够如此的表现感情世界。本来就对绘画很有兴趣的赖少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程。此后,赖少其在空闲时间或休息日便到校外去写生,将大自然的各种景物都一一绘入了他的画图之中。
濒临南海的陆丰,有着独特的南国风光,清澈的螺河之水汩汩流淌,穿城而过,青砖砌成的骑楼民居,组成了几条简陋的街道,成为粤东一带独具特色的旧城景观。
赖少其曾坐在螺河岸边,将螺河两岸简陋的骑楼民居,螺河中摇曳而过的小木船和船上穿着宽大裤腿打着赤脚的船夫画了下来。
赖少其曾到陆丰的碣石湾,那耸立于海水之中的峭岩巨石、海岸上盛开的野花、汹涌澎湃的海浪以及蓝天下,翱翔的海鸥,都是他绘画的对象。
由此可以推论:
1、以当时的条件,西洋美术只在中国几个大城市传播,在偏远地区,中国画还是比较盛行,文中所指彭老师靠自学,可以推论所学应该是中国画或者民间工匠一类的画法。
2、文中所说‘中国的美术原来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绘画具有如此高深的学问,中国的笔墨技法能够如此的表现感情世界。本来就对绘画很有兴趣的赖少其,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程。’说明赖少其在中学启蒙阶段应该接触的是中国画为主的美术。
3、启蒙老师的重要性,在于启迪和影响,幼儿和青少年时的老师对个人爱好和发展有时会起了很大作用。
二、广州美专
在龙山中学彭老师的介绍下,赖少其决定报考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也就是现在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在当时是与上海美专、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国立杭州艺专并列的比较著名四大美术学校,学制四年。
1931年赖少其从汕尾乘船,经香港到广州,首先在胡根天创办的“赤社”美术补习班。赖少其还利用晚上到关良哥哥办的日语补习班学习日语。
1932年赖少其顺利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开始了四年的美术学习。
时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第四任校长的李居瑞主张临摹创作两者并重,以临摹立稳基础,大胆创作,高年级学生出外写生较多,同时亦注意学习中国画和西洋画理论。当时教务长黄君壁是中国画家、班主任李桦从日本留学回来,他们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中国画的学习。
赖少其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虽然的专业是西画系,但是依据教学要求,他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写生基础、创作技法和中国画理论,这就是为什么赖少其在1958年在上海龙华第一次写生花卉竟然画的如此之好的原因。
三、木刻作品
(一)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及抗日救亡形势下,由于老师李桦启蒙和指导,赖少其对木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创作了大批抗战为主、内涵丰富的作品。现存赖少其早年的版画资料中,其中有一些赖少其风景作品,反映他技法样式的多样性。
1、以国画线性入刀的木刻:
(1)人生啊!那能比这小鸟儿们!
(2)我是一个人徘徊在这幽静的路旁
上两幅作品中,第一幅图的山形和云水的处理是以中国方式处理的,第二幅图树木的树叶是三种表现,与中国画处理的方式相契合。
2、木刻风景的西式处理方式
(1)那时才下雨
(2)风景
四、风景速写
赖少其早期在中学和广美学习的作品,除了版画其他尚未发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60年代,其油画、素描、国画、水彩、速写等作品,已有一定的数量,对他以后中国画山水创作有一定影响。现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分析。
(一)1950年代,在赖少其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不同画种的山水作品。
1.湖景 纤维板油彩 38cm×54cm 20世纪50年代
2.山村厂房 纸本水粉 18cm×39cm 20世纪50年代
3.梯田 纸本水粉 26cm×39cm 20世纪50年代
4.上海的早晨 水彩 尺寸不详 1957年
(二)六十年代访苏联、保加利亚速写
1、海滨松林1961年31×45cm
2、山水1961年40×30cm
3、莫斯科河的黎明 31cm×40cm 20 世纪 60 年代
4、城市 40cm×31cm 20 世纪 60 年代
5、建筑在峭壁上的古城 40cm×31cm 20 世纪 60 年
6、沸腾的海 37cm×29cm 20 世纪 60 年
7、育树交谈 31cm×40cm 20 世纪 60 年代
8、海边渔村 31cm×40cm 20 世纪 60 年代
(二)七十年代访南斯拉夫速写
1、奈列塔瓦河 25cm×28cm 1979 年
2、无限的东流水 31cm×40cm 1979 年
(三)国内写生
1、写生稿、西冷晨雾30x46cm20世纪60年代
2、写生稿、山村39x30cm20世纪60年代
3、写生稿、树木32x24cm 20世纪60年代
4、写生稿、树干28x39cm 20世纪60年代
赖少其花鸟作品(之二)
梅花及其有关题材的作品
丁远飞
赖少其的梅花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内涵丰富、画面简洁、自有特色。
一、拍卖
2012年,赖少其《梅花》、(创作时间:1980年、尺寸:122×245cm),广东华亿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在广州拍出332万的高价位。
2013年,赖少其白梅《风送十里香》、(创作时间:1983年、尺寸:245cm×247.5cm),广东精诚所至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在广州拍出747.5万的高价位。
(一)梅花 122 cm×245 cm 1980年
(二)风送十里香 245cm×247.5cm 1983年
自古以来名人大家画梅花的很多,但能达到这个价格的作品实属难得。赖少其的此两幅梅花尺寸较大,画面枝叶繁茂、苍茫古朴,辅以金农隶书,相得益彰、突显高雅。
二、传承
1953年,赖少其作为华东(上海)文化艺术界主要领导,负责筹建华东(上海)美协,1956年又被国务院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筹建美协和画院时,他邀请唐云出山协助工作并结为好友。金农是唐云的杭州老乡,唐云特别喜爱金农的书画艺术,故他藏品中金农的不少并有深入的研究。赖少其受唐云影响,对金农的梅花作品和书法都产生兴趣,尤其是他早期认真临摹金农的墨梅感悟其中的精髓,在创作梅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临金农梅花 169.2cm×46.8cm 1982 年
(二)临金农《墨梅》 117cm×28cm 1982 年
三、创作:
1959年,赖少其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调到安徽,他领导安徽文艺工作及组织创作新徽派版画外,还创作了一批梅花作品。
(一)以毛主席诗词《梅花欢喜漫天雪》作题款的梅花作品。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1962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3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正鼓噪着一片反华叫嚣。表面上看,中国似乎处在困难时期、正是隆冬的样子。软弱的人经受不住这种严峻的考验,这是不足为奇的,而真正的革命者则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尤如面对漫天大雪的梅花欢喜得很,根本就不怕严寒。毛主席在此化用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洁的形象,变为革命浪漫主义的无限壮美的情怀。
赖少其运用毛主席的诗词,结合创作梅花,抒发了了作者的情感。
1、毛主席诗《七律·冬云》诗意图 24cm×85cm 1973 年
2.梅花欢喜漫天雪(成扇之一) 15cm×48.5cm 1974 年
3.梅花欢喜漫天雪 37cm×65cm 1974 年
4.毛主席《七律·冬云》诗意图 95cm×180.5cm 1978 年
(二)以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诗词作提跋的作品。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是毛主席诗言志,鼓励人民不拍困难,战胜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此词上阕说明梅花所处的环境,梅花美好的身姿;下阕主要写梅花风貌,表现梅花俊美和对未来充满希望。赖少其创作了以此词为题款的一系列梅花作品。
1、花鸟图
1974年,赖少其和唐云合作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意图,送给赖少其女儿赖晓峰和女婿于在海。
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意图,1974年、62.8cm×36.5cm
画面落款 晓峰在海存 一九七四年 冬于上海 唐云伯伯画竹鸟父亲赖少其画梅花并书唐云补竹石双鸟
解析:画面上一株沧桑古梅,敦厚粗壮的树墩,好似原来的枝干被砍去,树干已去,树根犹在,遇到春天挣扎着发出数枝枝条,奇崛而生。以浓墨点苔,苍古老拙,枝条向上穿插,意味深远;画家笔下的梅花,俯着、仰着、含苞未放着娇艳欲滴,花朵全然着奔放热烈。梅花则以墨线勾画,错落纷呈。山石皆以墨晕染,巧而大气。
画面上部一丛新篁从画面深入而来,枝叶挺拔,用色大胆,有墨竹、有绿竹、但像这种花青色时为少见。竹叶浓淡层次清晰,表现了画家高深的技法。
枝上两只小鸟,一温柔安详,一伶俐犀利。既然是送给夫妻二人,其喻意自然而知。
通过点、洒、破、使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浓干焦湿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说明:1974,文革尚未结束,赖少其和于在海的父亲于得水都在文革时期遭到磨难。此幅作品可以看作为父辈对子女在困境中的支持和对光明的期望,用梅花和竹子的高洁挺拔,希望后代坚持信念,坚定信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说明黑暗总将过去,光明一定到来。一幅作品看以看到父辈对子女的拳拳爱心。
两位大师都以仙逝,在生前都看到了山花烂漫、岁月静好。2020年他的后人再一次合作,让俩位大师的作品重逢在安徽、上海。
2、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诗意,1972 年、 41cm×45.5cm
3、待到山花烂漫时(赖少其、富华合作作品),1978 年 、129cm×299cm
(二)、赖少其以梅花题材,还进行版画的尝试。
版画:林和靖《霜天晓角·梅花》词意图,1977 年、69cm×33cm
2020年7月22日星期三
注:作者系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典藏部主任
赖少其书法作品(之二)
临摹作品
欧新中 丁远飞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必须从临摹传统开始。赖少其的学书历程自然也是如此,正如其在《点滴体会》中所说“一定要临帖,几年、十几年临一个帖,我临《兰亭序》临了二十多年,我学过郑板桥,后来学伊秉绶,最后才学金冬心”。他的书法,给世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无疑是赖老的“漆书”,其实赖老在行草书的临摹上也下过真功夫、硬功夫的,写得精致而又颇具韵味,这在他的手札、信函和一些题跋上可以一睹风采。其行草书取法也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兰亭序》,也有《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的痕迹。
“初学,先学一家,从不‘似’到似;开始以学得似了,其实是错觉,慢慢认识提高了,才发现还差得远呢,从不似到似,是一大进步。开始以为似,后来发现还不似,更是一大进步。学一家,是为了有一个立足之点,但有极限性。要冲破这种极限性,就必须同时观察“百家”,取百家之长,丰富自己,才能有所创造,不为一家所限”。赖老主张学书法要多读、多临前人碑帖,先学一家为主,尤其自己喜欢的碑帖,这样容易做到心领神会。
赖老的学书历程,早年取法于《兰亭序》、《十七帖》、《天发神谶碑》、郑板桥、欧阳询、伊秉绶,后学《礼器碑》、《张迁碑》、《好大王》、《石门颂》、《书谱》、金冬心、邓石如、旁涉“二爨”,晚年兼学泰山榜书之祖《泰山经石峪》。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传统,对“碑”、“帖”的广泛临习,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七十多岁时还在临摹金农《销寒集序》、《贤士传》和诸汉碑,便是佐证。
所以赵朴初先生赞曰:“其书法遍临名碑法帖,兼收并蓄,吸收消化。拙朴淳厚,形成独特书风,韵味隽永”。
一、临摹隶书作品
(一)、临金农作品
金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号冬心先生,扬州八怪之一。
1953年,赖少其作为华东(上海)文化艺术界主要领导,负责筹建华东(上海)美协,1956年又被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他邀请唐云出山协助工作并结为好友。唐云与金农是同乡,又特别喜爱金农的书画艺术,故好收藏其书画鉴赏研究。赖少其受唐云影响,对金农的梅花作品和书法都产生兴趣,认真临摹金农书法感悟其中的精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临金农《销寒集序》16.7cm×32cm 1988年
此册纸本,是金农为张墅桐集会所做,现藏在沈阳故宫博物院。
(1)、封面
(2)、临金农《销寒集序》局部
(二)、临《金农隶书贤士传》32cm×16cm 1989年
1、封面
2、局部
(三)、临摹《好大王碑》:31.9cm×33.4cm 1988年
《好大王碑》全称《高丽好大王碑》,又称《广开土王境平安好大王碑》。此碑乃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谈德而建。碑文叙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谈德的战功,此碑书法似隶似楷,气象古朴、气势卓绝。
1、封面
2、局部
(四)临《汉石门颂》33cm×16cm 1988年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汉中博物馆。
《石门颂》歌颂了东汉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1、封面
局部
二、临摹行书作品
《集王羲之书金刚经》,为唐代行书碑刻,全称《新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唐元序集王羲之书,大和六年立于陕西西安兴唐寺。
王羲之的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广为征集王羲之真迹,其后唐代诸帝亦都好王字,于是集字刻石之风盛极一时。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
2、局部
三、临摹草书作品
草书《书谱》,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书,书文俱佳,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
孙过庭,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赖少其八十岁后虽然身体已经很差,但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书谱》的临摹。一共临摹十二段,因篇幅有限现只提供三幅作品。
2、赖少其临唐孙过庭书谱之二 37cm×117cm 1993年
3、赖少其临唐孙过庭书谱 之三 34cm×120cm 1993年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欧新中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书记、副馆长
丁远飞 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典藏部主任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李楠
图文:丁远飞 / 魏振 / 方磊 / 程明 / 韩明铭 / 王银凤
网络编辑: 韩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