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少其与陶天月,摄于1974年,背景为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正在创作的大幅套色版画《淮海战歌》
1959年2月,赖少其从上海调任安徽,担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之后补选为安徽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开始领导安徽文艺界工作,由此结识了已经在安徽美术界小有名气的青年陶天月,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陶天月后来还清楚的记得:赖老来到安徽后,不到4个月就派人把我调入了文联创作组,我便跟随他开始了大版画的创作历程。这一年的11月,经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赖少其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总体设计和布置装饰。赖少其根据省委“总体设计要重艺术,不重富贵,造价要低,艺术效果要好,总理已指示,要加快施工,中央要提前使用”的原则,亲自构思了体现徽派特色的设计要点和装饰方案,将“徽派版画”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其中并精心组织相关人员创作,陶天月成为以赖少其为首的版画创作团队的得力干将。20世纪70年代,赖少其(右4)与陶天月(左4)、鲍加(左5)、师松龄(右1)、林之耀(左1)等安徽画家们在安徽博物馆前合影。
为圆满完成安徽厅的装饰任务,赖少其倡导和带领版画创作组中的安徽中青年艺术家张弘、郑震、师松龄、陶天月、周芜、宇夫、易振生、丁少中等人深入生活,前往安徽黄山和淮北等地体验生活,首创大型版画,集体创作了套色木刻《淮北变江南》(后改名《节日的农村》)和《旭日东升》《黄山后海》《黄山宾馆》《陈村水库》等作品,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布置陈列。这其中大部分作品陶天月都参与了创作,据陶天月后来回忆,在创作《旭日东升》时,赖少其委派他在安庆振风塔上写生长江附近的全景,因为塔层较高,上下耗时又不方便,陶天月当时虽然口渴难耐,但为了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仍然一直坚持到晚上才下塔。这件小事也从侧面体现了赖少其对陶天月写生功底的信任,以及陶天月认真与执着的艺术创作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埋下伏笔。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布置完成后,受到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和安徽省委领导的称赞,并被确定为人民大会堂的主要接待厅。旭日东升(赖少其、张弘、陶天月、周芜、师松龄合作,1960年,155cm×92cm)
黄山宾馆(郑震、周芜、宇夫、陶天月合作,156cm×92cm,1960年)
陈村水库(陶天月、易振生合作,90cm×136cm,1960年)
1966年,赖少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安徽省第一批被批斗的对象,全家被临时安排居住在两间各十几平方米的泥地草屋中。这时的很多人都对赖少其避之不及,而正值盛年的陶天月却不顾个人前程,仍不时偷偷前去探望赖老,赖少其特别嘱咐陶天月给他带点石头,让隔离在家不能进行版画创作的他可以钻研一些篆刻艺术。在“文革赋闲”期间,赖少其刻制了数百方印章,其中以1970年所作最多,石头不够用,就在家中的竹椅、把手上刻,后自订《无逸室印谱》,意为“不可一日闲逸”。陶天月的“雪中送炭”,让赖老在那几年被隔离审查的严冬岁月中感到难得的丝丝温暖。期间,赖少其还为陶天月治印数方,勉励他坚定信心,继续进行文艺创作。患难识人,泥泞识马。终其一生,陶天月都秉承着这种真诚善良、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1974年,文革中被打倒的赖少其恢复党组织生活,他立即拿起刻刀与画笔,重新负责并参与版画集体创作,他再次找到陶天月,和师松龄、林之耀等一起到淮河流域治淮工程现场和淮北煤矿体验生活和写生,亲自参与构图、调色和修版,合作创作大幅套色木刻《淮海战歌》(原名《治淮工地》)和《淮海煤城》。1974年,赖少其在淮北煤矿体验生活。

《淮海战歌》(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974年,107×91cm)
《淮海煤城》(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1974年,70×164cm)
1975年,赖少其又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张志赴西安、延安、大同、太原、大寨等地参观写生,体验生活,把握时代,之后合作了大幅套色木刻《淮北人民学大寨》(又名“金色的秋天”)刊载于《安徽日报》。1975年,赖少其(右3)、陶天月(左1)、师松龄(左2)、张志(右1)、林之耀(右2)前往西北采风,在西安大雁塔前合影。
1975年,赖少其(右2)与陶天月(中)、林之耀(左1)、师松龄(左2)、张志(右1)在延安塔前合影。
1975年,赖少其(左2)与陶天月(左1)、林之耀(右2)、师松龄(右1)在大同云冈石窟前合影。
陶天月后来在他的《大寨初冬》写生稿上补记道:一九七五年十月,以赖少其为首版画创作组一行五人到大寨采风。早上,赖老指示我将大寨全景画下来,以作创作参考,当时天上下着鹅毛小雪,甚为严冷,呵笔画成此幅,后观之,甚喜。二零零八年九月补记之,天月。大寨初冬 (陶天月作 1975年 69×46cm)
金色的秋天(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975年,167×92cm)
这一年,赖少其有感于陶天月与爱人孔瑗在困难时期互帮互持、相濡以沫的感情,为他们题写了鲁迅诗一首相赠,书文曰“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幅字后来就常年悬挂于陶天月的客厅中。

1976年,为纪念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在1963年带领外国使节游览黄山的场景,赖少其与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创作大型套色木刻《陈毅吟诗》,既表现了陈毅“儒将”的风采,又反映了黄山的雄伟气势。陈毅吟诗(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 1976年,129×92cm)
1976年,陶天月在黄山的写生稿
1977年,赖少其与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由安徽荻港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江苏江阴,实地写生,并至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观摩,参阅了二千多张历史照片,创作了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题材的大型套色木刻《渡长江》,后改名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后来陶天月2006年在赖少其艺术馆参加活动时回忆道:《百万雄师过大江》创作素材的积累,整个团队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沿着渡江战役战场从九江、荻港、江阴、一直到盐城大丰,回顾战斗场景和写生,然后又去到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的历史照片和枪炮、担架等实物,力求画面的真实与具体。那时条件艰苦,晚上住在小旅馆里,有次赖少其自掏腰包请大家去小镇上的公共浴池洗澡,澡池里飘着一层厚厚的灰白油灰,赖少其丝毫没有高干的架子,毫不在意的和大家一同洗浴,陶天月见状就连忙将油灰撇掉一层,大家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刻。有一次赖少其晚上病倒了,第二天还坚持一大早起来,与创作团队一起上山看早晨的长江,观察颜色的变化。陶天月说:赖少其的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和体验生活的方法,让他受益终身。百万雄师过大江(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1978年,191×110cm)
这一年的9月13日,为纪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和视察马钢二十周年,赖少其与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大幅套色木刻《毛主席视察马钢》刊载于《安徽日报》。有趣的是,这件作品中的毛主席的形象是以陶天月作为模特来完成的。画面中毛主席站在马钢的炼钢炉前,身着军大衣,一手拿着柳条帽(安全帽),另一手夹着香烟,香烟的烟灰还未掉落。陶天月说:烟灰不掉这个细节很微妙,是为了表现毛主席抽的香烟烟丝也是掺有烟梗的普通香烟。整件作品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既表现了毛主席神采矍铄的形象,又体现了他亲民节俭的品质。毛主席在马鞍山(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977年,96×91cm)
说到陶天月严谨的创作态度,还有一个小插曲。据赖少其夫人曾菲回忆:1978年,赖少其带领陶天月等上黄山写生期间,对于松树的形象不太满意,于是说出气话:创作组每人在3天内最少要画一百颗松树。在结束了3天的写生后,陶天月拿着101幅松树的写生稿敲开了赖少其的房门,赖少其很是惊喜,问起如何在短时间里完成任务的,陶天月说,这几天没怎么睡觉,白天写生,晚上就思考松树的形态,进行艺术创作与组合,收获很大。赖少其对曾菲感慨道: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仅需要天分,更需要勤奋的精神。1978年,陶天月创作的黄山松系列写生组稿
1979年,赖少其组织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到淮河、皖西写生,集体创作反映淮南煤矿的大型套色木刻《淮河之晨》(入选一九八零年全国美展),反映皖西农业水利工程的《丰收赞歌》(原名《大别山下》,入选一九七九年全国美展)。《淮河之晨》表现的是连通矿山与城市的淮河大桥的建设场面。赖少其带领着陶天月等经常凌晨就去建设现场实地写生,主要是为了观察淮河中朝霞与河水的颜色变化,后来为了省事,他们有几次就直接住在了桥洞里;《丰收赞歌》则反映了淠史杭水利建设后,老区人民秋天丰收喜悦的欢快场面,艺术地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发展的火热场景。

《淮河之晨》(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979年,61×128cm )
《丰收赞歌》(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1979年,109×90㎝)
这一年,赖少其再次受安徽省委委派,第二次负责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设计和装饰,他亲自布置了这批与陶天月等人合作的版画,同时将这批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这批大幅套色版画在展场引起轰动,被版画家李桦和古元称为“新徽派版画”而载入史册。这些分两次布置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大幅套色版画,将西画色彩和对新安画派、古徽派版画的研究心得融入作品,使作品既有别于传统木刻,又不失民族气派,完成了“新徽派版画”的蜕变,从而奠定了安徽版画在中国美术界的历史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陶天月作为创作团队的主要成员,先后两次都直接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大幅版画的创作,可见赖少其对他的信任与欣赏。赖少其不仅带领陶天月等完成载入美术史册的“新徽派版画”,还时刻关心着他们的个人创作和家庭生活,这在1979年赖少其致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的信札中可见一斑。信中谈及关于合作创作大型套色版画的一些修改意见,并鼓励说你们自己也应该搞一些创作,信的最后写道:小路(林之耀妻子)一定带着小孩来合肥了,小林(之耀)一定要忙一阵,希望老师(松龄)、老陶(天月)给他们大力帮助。小路身体较好,你们两位夫人身体都欠健康,望注意休息,不要太累。祝你们全家:大人小孩健康。

陶天月后来也说:赖少其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给予我悉心指导,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处处关怀,所得稿费常多分给我们,因我的爱人身体欠佳,赖少其对我也是特殊照顾,在集体创作时常挤出时间让我请假回家照顾家庭,赖老是我为人为艺的榜样。1980年4月,陶天月随赖少其在黄山组织“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大会期间,组织举行“安徽版画观摩会”,赖少其及陶天月等安徽版画作者的作品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时期的赖少其已经开始进入了中国画创作的高峰,陶天月受到影响,也重新拿起毛笔,开始中国画创作。版画会议间隙,他们便在黄山进行写生创作,陶天月有感于盛会召开和黄山美景,绘制了一幅紫藤,赖少其观后甚喜,并为其题款。1980年,陶天月在黄山桃花溪写生
露湿结紫萝(陶天月作,1980年,102×68cm)题款:龙吟芳草绿,露湿结紫萝。天月同志在黄山桃花涧画,时在庚申四月,赖少其记。
之后,陶天月又帮助赖少其筹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1981年10月20日,安徽省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开幕,赖少其当选为主席。在1985年召开的安徽省书法家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陶天月当选为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负责书协的组织工作,那时会员较少,陶老总是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的邀请青年书法爱好者入会,当年轻人稍有成就时,陶老也是不吝赞美,给予极大的鼓励。陶老说,参加书协工作后,自己也不得不开始学习书法艺术,正是这“勉强”之举,让陶天月的书法作品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1986年,赖少其七十归故里,回到了广州。陶天月离赖老的现实距离变得遥远,但二人经过风雨洗礼二十余年的情感距离却没有改变,两人时有通信或通电,互寄贺年卡等,并通过各类艺术报刊了解对方的消息。1994年,在赖少其从艺六十周年暨八十寿辰庆祝活动举办之际,陶天月绘制《双清图》作为贺礼,画中的“梅骨兰风”,即是陶天月对赖少其的仰慕之情,也是陶天月清风高节的表现。双清图
2000年,一代艺术大师赖少其因病离世,陶天月向赖少其夫人曾菲女士发去唁电,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赖少其的敬重和深切的悲伤:惊闻恩师赖老仙逝,万分悲恸,学生深感恩师昔日之教诲,一生难忘,学生向恩师之灵泣拜三叩。
2000年12月1日
之后的2005年,“赖少其艺术馆”在合肥市建成开馆,陶天月一直不遗余力的支持筹建工作,之后更是积极配合赖少其艺术馆开展相关工作。如今陶老也已仙去,而赖少其艺术馆策划展出的“新徽派版画名家纪念展——陶天月回顾展”正在续写着二人深厚的“师友之情”。